殺君馬者道旁兒
◎資中筠
資中筠,(1930年6月-),女性,資深學者、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任中社院美研所所長,《美國研究》雜誌主編。資中筠精通英、法語,是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因德高望重被尊稱為「資先生」「資中筠先生」(來源:維基百科)
2012年7月18日,她在香港書展上說:「在權力不受監督的情況下,官員必然腐敗,以德治國不再適用於現代中國。對於中國的海外形象,中國宣傳軟實力,只要發生幾宗『被自殺』事件,在國外開多少間孔子學院,都救不了中國的面子!」
資中筠認為中國重官輕學、官本位的教育現狀不改變的話,中國人種會退化。
先生思想是今天的,但她的風度和氣質屬於『那個時代』,在今日中國幾成絕版。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獨立的人格,自立於天地之間。
先解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騎手騎一匹好馬飛奔,兩旁圍觀者一個勁鼓掌喊加油,使他無法停下來,最後這匹馬力竭而死。當年蔡元培因學潮而辭職時說過這句話。
最近外交上發生之事,使我想起這句話。
我注意到有的讀者希望我對當前的中美貿易之類的話題發表意見。而我恰好有意不湊這個熱鬧。我一向認為,外交談判,特別是危機處理,不論是政治、軍事、經濟,是非常複雜、細緻而專業之事。不在其位,就不該謀其政。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也不具備條件做出嚴肅的、有獨到之見的評論。
首先,不掌握全面情況。媒體以及各種自媒體鋪天蓋地的海量資訊,如果是真的,也只是已經公開的部分;至於所謂「秘聞」之類,更是真假難辨。
熱心的旁觀者自以為瞭解的情況未必是真實情況,至少不是全部。再者,此類交涉本來不是大眾之事,細節非常重要,不到適當的時候不宜公開。舉一個眾所周知的史實:1971年季辛吉秘密訪華。在此事公佈之前,兩國之間已經有一系列交往,雙方都嚴格保密。如果此事在不恰當的時候洩漏出去,成為輿論熱議之事,那可能會造成極大障礙,使中美解凍長期擱淺,以後的中美關係史可能是另一樣。
貿易談判爭的是「利」,而不是「氣」。是在知己知彼(瞭解各自的利益和底線所在)的基礎上討價還價,達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這絕不是靠口號和豪言壯語解決得了的。記得在中國入WTO的艱苦談判過程中,偶見當時的談判代表龍永圖先生見記者的講話我頗為認同,因而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大意):我最怕(公眾)把談判過程與國家榮辱聯繫起來,每讓一步就是喪權辱國,進一步就是為國爭光,實際上絕不是這麼回事(時隔多年,措辭記憶可能不準確,不過大意不會錯)。
既然是談判就必然各自有進有退,有堅持,有妥協。而且貿易不僅涉及兩國的總體利益,還涉及各自國內不同行業的不同利益。內部的利益集團也會對一線談判者施加不同方向的壓力。這些都需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域,發揮高度的智慧與藝術。儘管其結果將與每一個國民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是不在其位者卻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所以作為圍觀的一員,本人無意置喙。
不過今年年初川普訪華時,鑒於媒體對他講話的誤讀,我曾忍不住發表短文,現摘錄一段與本文有關的:
(川普)在人大會堂發表的幾句話引起熱議,我所見到的媒體評論,多數認為他是討好中國,改變了在貿易上對中國強硬的態度。我認為這是完全誤讀,忍不住要說幾句。
引起人們關注的主要是他在照例談到美國對華貿易巨額赤字之後的『但書』:「但是,我不怪中國。歸根到底,誰能責怪一個國家為了自己公民的利益而占另一個國家的便宜呢?我要說中國幹得好。」
就是這句話引起誤解,認為川普是正面稱讚中國。實際上這只是為下一句話作鋪墊:
「但是(又一個『但是』)實際上,我要責怪過去幾屆的(美國)政府,居然允許這種失控的貿易赤字出現,還聽其不斷增長。我們必須糾正這種情況,因為這樣是不行的……這是絕對不可持續的」。
如果說川普在其他問題上有時出爾反爾的話,在對華貿易上始終沒有變過。他就是認定中美貿易美國吃虧了,而且吃了大虧,這是幾屆前任的失誤,他一定要扭轉這種情況,採取措施。就是貌似稱讚中國的那段話也沒有改變這個意思。
……只怪美國自己不爭氣,以前政府無能,讓你們占了便宜,現在到我手裡,可沒這麼好說話了。這段話的用語說是外交辭令也可,實際是語帶譏諷。從講話整體來看,還是坦率相告,今後在對華貿易上美國一定會採取強硬措施。這樣明顯的警告,被解讀為取悅中國,是有些一廂情願了。而且鑒於川普對國際組織、國際規則常常表示輕視,而且也說過WTO對美國不公平,估計他自以為維護「美國優先」的利益時,將更少對常規的忌憚。
不敢自詡有多少預見性,至少已為不久後的事實所證明。
從當前的大局來看,有一點是肯定的,美歐等國在對待中國的認知上有較大轉變,這種轉變已開始一段時期,現在朝野各方基本取得共識。那就是,過去時隱時現的「中國威脅論」已明確占上風。所以在對待中國的總體態度上也有所改變,這是這回的貿易摩擦不同往常之處。談判的過程會有曲折,對方公開表態的辭令或軟或硬,時而「友善」始而「強硬」,但這個大趨勢不會改變。不必為某句話、某一回合的進退一驚一乍。
造成這一轉變的因素當然很複雜,而相當長期以來動不動就說自己「厲害了」,說對方「嚇尿了」,以此為代表的宣傳高調起了推波助瀾的的作用。特別是這種輿論常出現在主流媒體,即使是各種網路平臺,在外界看來,中國得以公開的輿論是受到鼓勵的,至少是可以容忍的,自然會解讀為代表決策取向。
這就回到本文的題目,騎手和「道旁兒」都該對馬有所珍惜。我不止一次引用顧維鈞的一句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個人可以做此選擇,但國家是不能玉碎的。旨哉斯言!沒有人有權利讓國家「玉碎」。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之類的話應該慎言。要想清楚這「一切」內涵是什麼?用這個「代價」換來什麼結果?誰來承擔這一「代價」?恐怕真正的知己知彼,清醒地估量力量對比,「韜光養晦」還不應作為一時權宜之計。
順便說明一下
我的微信公號經常推送舊文。有讀者不滿意,總希望我對熱點問題發表評論。首先,本人不是記者,不是時評家,也沒有「倚馬才」。對一個複雜的問題,總要沉澱一段時間,經過觀察思考才能得出看法。過去一些舊作大多是經過長期思考的結果,有一定的可持續性。還有一些就當時的現象發出感慨和評論,發現至今並未過時,還值得再發表。況且一、二十年過去了,讀者已經更新換代,文網也有所變化。不少讀者反應,許多書買不著了,所以選一些舊文推送出來,以饗新一代讀者,既然還能收到不少回饋,還將繼續做。另外,先夫陳樂民的遺作,我也請人選一些利用此平臺不時發佈,以饗後人。
—EN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