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俗圖,老祖宗怎麼過年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風俗更是有許多年的歷史。
有些風俗傳承至今,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有些風俗則慢慢消失,甚至慢慢被遺忘。
下面是歷史風俗圖,跨越千年歷史,讓我們一起欣賞銘記:
燃爆竹(宋)
教坊自樂(宋)
拜年送名片(明)
走月亮(清)
宮中賜銀幡(宋)
放 燈(唐)
走百病上城頭(明)
送 窮(唐)
鬥 草(宋)
蓬攜鼓游(宋)
流觴賦詩(晉)
踏 青(北朝)
鬥百草(明)
祭 掃(唐)
盪鞦韆(五代)
浴佛節(唐)
掛五彩線(宋)
掛鍾馗(清)
曬書翻經(金)
蛛絲乞巧(唐)
供摩侯羅(宋)
盂蘭盆道場(元)
放湖燈(明)
拜新月(唐)
飲菊花酒(晉)
登樂游原(唐)
饋 歲(宋)
賣春聯(清)
祭 灶(宋)
照 田(宋)

打灰堆(宋)
貼門神(明)
壓歲錢(清)
驛站送信(元)
磨 鏡(明)
蹴 鞠(宋)
捶 丸(宋)
婦女踢球(明)
放紙鳶(明)
西域歌舞(唐)
瓦子內說書(宋)
傀儡戲(宋)
子弟書(清)
◎來源:網路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