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遊
「臥遊」,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
因道路艱難,交通不便,稍微遠一點的風景只能口耳相傳。於是,古人因地制宜,發明了新的旅遊方式,即通過欣賞山水畫來體悟山水,琢磨人生的意趣,探索哲學的況味。
《瀟湘臥遊圖》--南宋山水畫第一神作
南北朝時宋朝宗炳的《畫山水序》明確提出「臥遊」一說。宗炳,字少文,善書畫,好山水。西涉荊巫,南登衡嶽,因結宇衡山,以疾還江陵,歎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於是,「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向之」。這是中國古人的臥遊方式,以畫來觸發想像,寬慰心靈。
西方的臥遊大師是18世紀的法國作家塞維爾·德·梅伊斯特。因為決鬥被禁足,他乾脆寫了一本旅遊書《我的臥室之旅》。他穿上粉紅色和藍色相間的睡衣褲,鎖上門,逕直走向沙發,勒令自己用一種完全陌生的眼光來打量生活。42天,他獲得了與眾不同的體驗,並為「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與「奇妙的世界」重新劃定了清晰的界限。那界限便是心靈的豐富與貧乏。
睡衣旅行家之『我的臥室之旅』
80年後,尼采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們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經驗,使自己成為沃土,在這片沃土上,每年能結出三次果實;而其他一些人(為數眾多)則只會逐命運之流。人分為兩類:一種人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另一種人則是化神奇為腐朽,絕大部分人是後者,前者為數寥寥。古往今來,大多如此。
今天,當旅遊業蓬勃發展,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容易。所有的節日,人們的位移都堪比非洲角馬大遷徙。茶卡鹽湖——這個以前人跡罕至的地方成為網紅旅遊景點,慕名而去的遊客活生生把天空之境踩成了爛泥灘。夏天,我的社群朋友圈至少有5個人曬出了一模一樣的照片:一樣的藍天與湖水,一樣的白雲在畫面中打個對折——完全不必親自去了。去了,照片也是一樣的,所有的體驗不過是別人的重複而已。
前人的旅行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路線蜿蜒,兜兜轉轉,是生命的航線,伴隨著見聞、頓悟和啟迪。一個人身後長長的路,是以疲憊而堅韌的身體為筆,在天闊地廣中書寫傳奇。今天,我們倒不必身兼重任,旅行不過是放鬆心情的遊戲,遊山玩水,走馬觀花,要的是一種暢快和愜意,甚至連好奇心都被漸漸省略了,不過是一路吃、一路拍照而已。
《臥遊圖》冊,明,沈周繪
現代臥遊並不是逆潮流的反叛之舉。放了假,窩在家裡看別人堵在路上,也能神清氣爽,蕩胸生層雲。從獲取資訊的角度來講,即使在家裡,生活也遠比古人的豐富。只要一根網線,你和世界就不會失去聯繫。
有人說,這是一個臥遊的時代,出門不再有必要,可以用一種文化的方式來探尋更富有品質的室內生活。其實,對今天的多數人來說,這已無須大費周折。
我們的室內不再是徒有四壁,皓首窮經只需要一部手機,從FB到LINE、購物網站、健身App,再到各種小影音,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看不到的。從中獲得的只有身心的愉悅,少了旅途的疲憊和勞累。臥遊省略了一切繁文縟節,直抵目的地。
不必登泰山的階梯,也不用裹著棉大衣睡在山頂,就能看日出;不必跟著漁船出海,被風浪搖得暈頭暈腦,就能看一船活蹦亂跳的魚兒。靠著各路主播的勤奮與努力,我們甚至可以在白天看到黑夜變幻莫測的極光。
從前,我們對旅遊目的地一無所知,巨大的未知激發了人的好奇心和冒險慾。現在是身未動,心先去。依靠著發達的資訊網路,我們對即將抵達的地方瞭若指掌:天氣、地理特徵、景點特色、歷史典故、換乘的地鐵站、道地的美食,以及可以停留的時間和地點。如果遇到完美主義者,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為了保證自由行中嚴絲合縫地成功對接,每次出行前,都會提前靜對地圖,在心裡屏息默念,完整地走一圈,不然心裡不踏實。我的疑惑是:既然都靠著詳細的資訊如此完美地走了一轉,這樣的出遊是抵達他鄉還是重遊舊地呢?那種初到異地的新鮮感已蕩然無存,成了身不由己的打卡族。是時候冷靜地審視我們對生活的感知了。
一定要在一個嶄新而陌生的世界裡,才能放鬆自己嗎?能把我們從日常的厭倦中解救出來的,只有詩和遠方?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說:「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我們的居所,那麼我們或許會發現,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亞於德國博物學家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只要內心敏感且豐富,即使是在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擁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喜悅。換一種方式,把人從不斷重複的煩瑣中拯救出來的,不是他鄉異地,而是自己發現鮮活與快樂的能力,不管是囿於一室,還是周遊列國。
◎來源:網絡 / 文: 蔣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