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會來嗎?
今天,是2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歐美金融市場暴跌五天了,斷崖式暴跌,看道瓊指數,周線是一根驚悚的、沒頭沒腳的巨大陰線,而且沒有成交量,市場無人承接巨大的恐慌式賣盤。這在該指數的歷史上是罕有的。
世衛組織剛剛將新冠疫情的級別從“高”調整到“非常高”。新冠疫情在中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疫情正在世界很多國家蔓延,韓國、日本、伊朗、美國,人們用拋售,表達了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悲觀展望。
在中國,復工率不高,還有1.44億人沒有復工,在復工的企業中,頻發聚集性感染事件,這導致復工率進一步降低。中小企的現金流一般就只夠三個月的,不復工意味著庫存的堆積和現金流的消耗,個別企業撐不住更意味著產業鏈的斷裂;而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貿是聯動的,這樣一個GDP居全球第二位的中國的經濟損失,它帶來的影響是傳導式的,是深遠的,如赤壁之戰中,船船相連,一損俱損。它也導致了全球公司在其供應鏈中“去中國化”趨勢的強化,開始變得多元化。這個趨勢的強化將更加延宕中國經濟的復甦,也加深了全球的供應鏈恐慌。
韓國、日本、美國這些國家處於全球經濟產業鏈的高端,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很多企業會集體破產,從而引發債務危機,當債務鏈斷裂,政府和家庭收入急劇下降時,那將是比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更黑暗的時候。
十年前的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拖累全球,中國在下半年推出了四萬億計畫,那是一個真金白銀的大基建工程。經濟學上有個邊際遞減效應的說法,第一次放水4萬億,會刺激經濟,產生一點效果,但第二次就算放水10萬億也不會達到上一次的效果。
近年來,M2數值不斷刷新,刷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九十年代末期,人民幣投放以外匯占款為主。但自2013年以來,由於多年的信貸氾濫和放水,中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高企,資本外流逐漸顯現,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開始下降。2018年,經常項目下的順差又大幅縮減,在外管局口徑下出現了季度級別的經常項目下的貿易逆差。
2019年上半年,中國央行為了繼續投入基礎貨幣,便購買國內金融機構債權和證券,然後擴大為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大量無收益、低收益、低流動的資產佔據過多的信貸資源,吸取市場的流動性。市場上已經無法提供合格抵押品了,放寬抵押品的範圍,那本質上和次貸危機中投行們評級造假並無差別。
中國央行屢屢放水,水卻仍然在金融體系裡打轉,並沒有流向實業,促進疲弱實業的發展,因為市場沒有信心了。這就是金融空轉。在本已泡沫狀繁榮的金融市場上,有虛假的價值和錯配的資產,如今再加上一個黑天鵝,一個小小的火星,不知道這泡沫會怎樣?
1929年,從華爾街崩盤開始的歐美經濟大蕭條中,人們排隊領救濟的麵包,在街上搭帳篷為家,有人倒斃路旁,彼得.林奇這樣的華爾街大佬、富人階層,已經買好了釣魚竿,準備以釣魚吃魚維持生計。
距離1929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那樣極端的場景也許不會重現,但現實中種種危機因素讓我們心有戚戚,我們該如何應對?未來會怎樣?
◎來源:網絡 / 師玥雜談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