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細思極恐的真相……

 

 

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種微妙的錯覺。同一時間線下,歷史書上的人物們常常會因為不同的歷史觀念,造就出割裂的人物和隔代的印象。

 

C001.png - 2020年春 日誌用相簿

 

比如我們美術課本中常常出現的畫家齊白石先生,其實比著名的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還要大3歲。

清朝康熙26年,大洋彼岸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著),也就是說,被蘋果砸到的牛頓比康熙爺僅僅大11歲!

這還沒完,當時間走到1799年,這一年,中美兩國同時失去了他們當時的「統治者」,其中一位是乾隆皇帝,另一位則是華盛頓。

且說此刻的內心:WHAT ???乾隆和華盛頓難道不是完全分屬於歷史書上不同板塊的兩個人嗎?前者在遙遠的古代,而後者可是近代史啊!

原來,這兩個人曾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著同一個時代的空氣,並在同一年去世了 ...... 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乾隆25歲登基,在位長達60年,實際掌握權力63年零四個月,是統治中國時間最久、年壽最高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六下江南,農商業並重,人口數量暴漲,「康乾盛世」步入了巔峰。

雖然後代對乾隆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的,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乾隆和華盛頓對於歷史的貢獻,還是相差很大的。

 

C002.png - 2020年春 日誌用相簿

 

在同一條時間軸裡,乾隆帶領中國走向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統治後期腐敗成風,王朝由盛轉衰;反觀華盛頓,他領導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並作為第一任總統,在美國推動實行了共和制,讓美國從此走上了崛起發展的道路......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就在乾隆為手中的盛世得意之時,西方的一些國家都發生著空前的、劃時代的巨大轉變,而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也把中國遠遠地拋在了後頭。

乾隆34年,此時的中國還固守著傳統的農業文明,乾隆皇帝鼓勵農民們積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開發偏遠的地區,農業科技停滯不前。

而在遙遠的英國,瓦特埋頭研究,最終改良製造了蒸汽機。

這一發明創造極大地改變了英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生產科技的進步,也標誌著機械化大生產的開始。

而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源頭,它的影響借由科技,向其他國家不斷擴散,但中國卻錯失了一次認識「新世界」的機會......

1792年,以馬卡特尼為首的英國使團訪問中國,並在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見。當時他們向乾隆提出的最重要的請求就是放寬貿易限制,在舟山附近劃取一個小島,供英國商人居住和儲存商品,並在北京建立永久的英國大使館。

但乾隆隨即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寫了一封信,完全拒絕了英方的這些要求。

信中寫到:「正如你的大使親眼看到的那樣,我們擁有所有需要的東西我認為這些奇怪的物品沒有任何價值,你們國家製造的商品也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

這封信一度被英國許多歷史學家作為證明「乾隆在外交事務中傲慢無知」的證據——他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拒絕西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產物。很多人認為,中國因此錯過了一次現代化和對外開放的機會。

但哈里森教授認為,事實並不是如此,乾隆用這封信拒絕了對英方有利的交易請求,並且希望英國使團儘快離開。但與此同時,乾隆也擔心這封信會激怒英格蘭,並挑起戰爭。因此他急忙部署海防,強調加強軍事防禦的必要性,以及密切關注沿海港口,防範英國的突然襲擊。

面對與其他國家的巨大差距,雖然越來越多的歷史文獻證明乾隆感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嚴重威脅。但事實是——當時中國的物質文化水準根本無力支撐改革,落後的防禦無法阻止入侵的腳步,這個時期,中西方的強烈落差已經形成。

到了乾隆39年,美國獨立戰爭打響了第一槍,北美的獨立戰役最終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最重要的是,華盛頓主持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檔中明確提出了「主權在民」的民主思想,宣告人們奮起反抗,追求獨立權利的合法性和正義性。

 

C003.png - 2020年春 日誌用相簿

 

而此時的中國,文字獄死灰復燃,捕風捉影造出的條條罪狀大行其道,嚴苛的懲罰讓文人們人心惶惶,不敢多言。這實際上極大地削弱了文人的創作熱情,阻礙、扼殺了文學的長足發展。

到了乾隆49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算起來今年已經是哥大建校的第264個年頭了。

現在的哥大已經成為世界頂尖的私立研究性大學,是無數優秀華人學子心中理想的求學之地。

彼時的清王朝,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程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使本身就已經弊病百出的封建制度更加難以轉型。

相較於國外教學制度的改革,乾隆仍然沿襲著祖輩的統治方式,中國科舉制依舊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科舉制考察的多是對孔孟之道的研究和理解,忽視了對自然科學領域的探究,社會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缺乏改革的活力,這使得中國缺乏能夠與西方世界互通有無的人才。

乾隆53年,第一屆美國國會在紐約召開。

乾隆54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此次革命讓法國一躍成為了世界大國,而此刻,從前鼎盛一時的清王朝已經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跌落之路。

當法國街頭傳來「人人平等」的呼聲時,此時在乾隆王朝的大殿裡,還在行著「三叩九拜」的禮儀。

同年,拉瓦錫編寫出版了第一部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

也是在這一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總統。

華盛頓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之後,主動「退位讓賢」,還權於民,為美國「民主政治」開了一個好頭。

反觀乾隆,晚年讓位不讓權,頭頂「太上皇」的稱號,依舊遲遲不肯放權,始終牢握著清王朝權力的重心。

美國社會在華盛頓的帶領下良性發展,步步攀升,而清王朝卻在一步步走向衰敗的深淵。

特別是乾隆統治下的最後二十年中,腐敗成為了清王朝的重大隱患,管理不善導致的鋪張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大清自此從極盛走上了中衰。

這其中的一大奸臣代表,就是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和珅。

這裡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誤解,那就是電視劇中整天鬥嘴的一對冤家——和珅和紀曉嵐實際上相差了26歲(紀曉嵐比和珅大26歲),兩個人的關係不算太好,也沒有太差,平常沒有過多的交集,同朝共事,也算是「和諧」同事了~

說回來,雖然乾隆皇帝的統治標誌著清朝的至高點,並且在當時,中國仍然扮演著18世紀末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重要角色,但乾隆顯然還是低估了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力量。

當清王朝還在固守著中央集權的統治秩序,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美國,甚至是毗鄰的日本,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劇烈的社會變革,逐漸轉變為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

在此時經歷工業革命的英國,普通平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肉蛋奶都能得到滿足,來訪中國的英國人個個精神飽滿,身寬體胖。

當這些西方人懷著對東方古國遍地黃金、人人身著綾羅綢緞的憧憬(《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記述)而踏上這片異國的土地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眼前的中國平民個個缺衣少食,面黃肌瘦,每到春荒之際,人們需要依靠採摘野菜才能度日......

人口暴漲之後,「偉大」的清王朝營造出的是一個饑餓的盛世,壓迫的盛世,為少數統治者謀求最大化利益的盛世。

中西方的巨大落差在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簽署《南京條約》以及19世紀後期的中國改革運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技術和軍事處於領先地位的西方國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輕易地得到了絕佳的立足點,中國主權變得岌岌可危。

可以說,清朝歷史上的最後150年,所有的運動、革命、戰爭、叛亂以及動亂,都是18世紀後期中國逐步落後於西方的產物,中國曲折的現代化道路從乾隆和華盛頓的「脫節」中,便可一窺端倪。

 

F005.gif - 2020年春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特色文摘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T004.png - 2020年春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