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新冠」發生在古代
◎文:卓然
《笑傲江湖》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此刻容我擴充一句: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病毒!」
電影《東方不敗風雲再起》93年版 2
當病毒蔓延、瘟疫席捲、江湖告急,既無口罩,也無疫苗,更沒有核酸檢測……
古人是否只能「躺板板」?
瘟疫是永恆的問題
長久以來,人類與病毒始終 「共處一世」。太平之日,他們各行其道,互不干擾;瘟疫之時,他們糾葛不斷,有如近身格鬥。
據《疫病史鑒》記載,自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00餘次瘟疫。就如現今難纏的新冠肺炎,古人何嘗不曾應對過鼠疫、天花、霍亂等疫病?
慶幸的是,他們終究扛過去了(我們也終將扛過去)。有人說,這是倖存論「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也有人說,這是無數死亡構建起的「群體免疫」。
真相究竟如何,古人面對瘟疫只得靠運氣,選擇坐以待斃?
什麼是「瘟疫」?
揭秘之前,不妨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瘟疫」?
疫,民皆疾也。
——《說文解字》
瘟,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傳染病。
——《辭源》
通過字面意義的解讀,我們得知所謂「瘟疫」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
一則,大家都患這種病;
二則,這種病可傳染。
因此,瘟疫並非特指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古人對急性傳染病的統稱。舉例來說,曾經的鼠疫與天花,今天的新冠和埃博拉都屬於「瘟疫」的範疇。
油畫-瘟疫後的景象
此外,就如我們關注新冠的「零號病人」一樣,我們同樣好奇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生瘟疫是在何時?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終將是一個秘密。但有關瘟疫的記載卻有跡可循。
如醫書中這樣記載:
民病瘟疫早發,咽嗌乃幹……肢節皆痛。
~~《黃帝內經·素問》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有記載,瘟疫很早之前就開始在民間散播了。同時,瘟疫的症狀也有記錄,如咽喉乾燥腫脹,四肢乏力酸痛。
說來竟有幾分類似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實則許多瘟疫均伴有這類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
如史書中也有體現:
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
~~《三國志》
可見,赤壁之戰致使曹軍大敗,除卻戰船、糧草等作戰物資被燒毀,士兵傷亡以及水土不服所帶來的疫病也是重要的因素。
插畫-赤壁之戰
此外,許多文學作品更是把「瘟疫」發生時民不聊生的場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閨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說疫氣》
這段文字,記錄了東漢末年,中原地區傳染病大流行的事件。它的作者是曹植,就是那位被哥哥曹丕逼著7步之內寫出詩的才子。
事實也確實如此,東漢時期瘟疫猖獗,僅記錄在冊的大型疫情就有40多次。按照東漢立國195年來來算,平均4~5年就要來一波瘟疫。
說到這裡,不禁要問:即便是今天,我們尚且不能將新冠疫情徹底扼殺。若是回到醫療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又該通過什麼辦法來控制疫情、防治傳染、治療感染者呢?
防疫,古人可以有多拼?
在防疫技術十分落後的年代裡,古人防範瘟疫都有哪些舉措呢?總的來說,既有沉著冷靜的一面,同時還有點「蠢萌」。
比如,靠跳「驅魔舞」驅疫。由於歷史的局限,古人對瘟疫的瞭解不夠透徹,認為是疫鬼作怪,進而恐懼心理倍增。無奈之下,只得聚眾尬舞。
宋代-大儺圖(圖:復星健康家庭)
他們穿戴奇怪,舉止浮誇,一同跳「大儺(音挪)舞」來驅趕瘟神。殊不知,這種「廣場舞」不但增加了人員流動,而且形成了人員密集場所,對於防疫來講,可謂是幫倒忙了。
除卻「蠢萌」,古人在防疫方面的明智之舉可謂不勝枚舉,甚至延續至今——
「隔離法」
隔離法並不是今天的首創。早在秦朝就有體現,如設有「癘遷所」收治隔離麻風病患者。當人們發現身邊有人染上麻風病或是疑似病例要立即報官。一經確診,強制隔離,以防病毒傳播。
麻風病症狀示意圖
到了晉朝,隔離法已經有了明文制度,且更為嚴苛。
『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晉書》
好傢伙,不少人今天還在抱怨14天的隔離期太長。放在過去,你可能要被隔離100天!
「消毒法」
在瘟疫爆發的地區,古人會使用醋和石灰進行消毒處理。此外,針對外來入城者,也要進行「安檢」。如,秦國時期,但凡入城的人員,車馬物品都要進行煙燻火燎以消毒防疫。
後來,這種煙燻消毒法,逐漸演變成人們佩戴或塗抹一些粉劑用來驅疫。如,中藥塗鼻法。
畢竟,人們真正認識到飛沫可傳染,以及強烈建議瘟疫時佩戴口罩還要等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儘管在此之前,歐洲有過一種鳥嘴面具算是醫用口罩的雛形,可防疫效果微乎其微,倒更像cosplay。
沒錯,鳥嘴面具就是這種鳥樣子
種痘法
所謂「種痘法」相當超前!它已經具備了今天接種疫苗的觀念。
明清時期天花肆虐,醫者便用病人身上痘疹裡的液體,或是穿過的衣物,去感染未患此病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方式毒性較弱,可誘導出體內的抗體,增強抵抗天花的免疫力,或是預防重症。
後來,此舉被英國醫生詹納效法,並在此基礎上于1796年發明了牛痘接種術,這才開啟了人類戰勝天花的序幕。
愛德華·詹納接種牛痘
而彼時的清朝,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無數人被天花奪去生命。當然這之中也有「幸運鵝」。比如,康熙皇帝兒時患過天花,但他熬了過去。要知道康熙的老爸,順治皇帝就死於天花。因此,要想當皇帝先要有抗體。
青年康熙的畫像上可見他的天花痘印
中年康熙痘印已被畫師美肌
當然,不只上述防疫手段,古人還有很多智慧之舉!
如,設置邊防檢疫(針對歸國海船,查看有無出痘人員);重視疫情地區的水源污染;加強群眾防疫宣教(宣導驅疫做好飲食和情緒管理);減免疫區百姓稅租;熬製中藥湯飲;賜棺掩埋死者做好安撫工作等。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所應用的防疫知識,離不開歷代醫者的探索和積累。從張仲景、到葛洪、再到孫思邈,尤其明朝吳又可撰寫的《瘟疫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論述瘟疫成因和防治的專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瘟疫論~吳又可 著作
後 記
還記得嗎?王安石有句詩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沒錯,這首詩看似描寫了新春氣象,但其中也暗藏了「防疫之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此句詩中,防疫玄機藏在何處?
A放炮竹嚇退瘟疫
B靠保暖增加抵抗力
C屠蘇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猜對了嗎?
👇🏻👇🏻
答案解析
答案就在「屠蘇」二字!
屠蘇本是草的名字,後來也指一種藥酒。據說這是漢代神醫華佗釀製而成,具有驅疫辟邪的功效。
後經唐代醫界大老孫思邈為其「帶貨」且有廣告詞——飲屠蘇、避疫氣、不染傷寒與瘟疫(注意,可沒勸你飲酒)。
史書詩詞中關於屠蘇酒的記載有很多,比如蘇轍的《除日》:「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過年飲用屠蘇,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清代,現代的人們雖然不飲屠蘇酒,但是過年飲酒的習俗從來未變化過。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人們對抗瘟疫的故事可以說上幾天幾夜。而如今的新冠疫情充其量不過將是其中的一個章節。
不變的是,我們仍然利用著大智慧和辛勞付出有效地和它做著拼鬥。相信就和之前的300多次一樣,我們照樣能扛過去!
參考文獻:
[1]新時期疫病流行与中医瘟疫理論創新的思考[C]//
[2]韓毅. 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J]. 社會科學, 2020, No.300(06):143-154.
[3]姚偉. 晉唐和明清时期瘟疫预防方藥及方法的整理研究[D]. , 2009.
[4]孟庆云. 瘟疫防治与公共衛生建设[C]// , 2003.
◎來源:網絡 / 卓然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