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即是空,空即能容
~~生活是禅也是道
◎網路分享文: 蔣勳
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所以當心裡太繁雜時,我就會建議試試靜坐,不是以宗教的理由,而是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的孤獨,也就是莊子說的「坐忘」。
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
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叫做「心齋坐忘」。
忘是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
老子說「空」才能容,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實體的部分。一棟房子可以住人,也是因為有空的部分。
老子一直在強調空,沒有空什麼都不通,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
物質的「空」較簡單,心靈上的「空」恐怕是最難。
你要讓自己慢慢地從不怕孤獨,到享受孤獨之後,才能慢慢達到那樣的境界。
《享受孤獨》
◎網路分享文章
莊子說: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是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
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總處於社會狀態;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孤獨是自己走向自己。當我們不用被迫與他人對話,才有時間與自己對話。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孤獨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孤獨,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孤獨是一種最本質最昂貴的自由。因為只有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不能享受孤獨的人,不配擁有自由!
杜拉斯說:「一本打開的書也是漫漫長夜。」莊子的書,就是孤獨的暗夜之中,大聲唱出的一首自由之歌。其實,享受孤獨和自由,就是在享受人生。
享受孤獨,與世俗相處
莊子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的精神境界高,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同時莊子並不是隱士,而是混俗人間,藏身於人群中。
莊子釣魚,看魚兒游來游去,能感受到魚的快樂;一段時間以編草鞋為生,有時窮得去借糧食,卻不妨礙他的快樂和自足。
享受孤獨,最能體現莊子的精神在俗世生活中的歷煉。享受孤獨,是清淡恬然的歡愉,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它應是一種心靈的修行,無需豪情壯志,卻需豁達之心;無需禁慾絕俗,卻需冷靜自持;無需歸隱山林,卻需淡泊名利。
莊子把心靈自由看得比名利地位要重要得多。當楚王派使者來邀請他擔任楚國相時,莊子正在釣魚,對使者他講了一個典故:一隻龜死後,它的屍體被放在廟堂之上,受人祭拜,尊之為「神龜」。莊子問兩位使者:「對這龜來說,是死後留下屍骨讓人崇拜好呢,還是活著在泥水裡撒歡好呢?」
兩位使者說:「還是活著在泥水裡撒歡好!」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也選擇在泥水裡撒歡!」
享受孤獨,順人不失己
莊子講了一個「虛舟(空船)」的小故事:有一方舟在渡河行進,突然被一條船撞上,方舟上有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立即向撞來的船高喊著要對方迴避,一呼不聽,再呼不聽,到了第三次呼喊時,便罵聲連連,就在此時卻發現撞來的船上,竟然空無一人,不僅罵聲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來!
人如果能像虛舟那樣在世上遨遊,就不會觸犯任何人。莊子說:「唯至人乃能游於世不避,順人而不失己」,如果我們懷有一顆自足的心,順人而不失己,不有待於外物,那麼就像小船一樣,雖然幾番風浪,卻不會沉下去,在風平浪靜之後,仍然可以保持著本來的狀態漂浮在水面上,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將狂風暴雨都容納進內心,卻不為之困惱和苦悶。
享受孤獨,是一種心境,「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不過分嚴苛,也不過分放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享受孤獨是一種姿態,是一些人行走於紛繁世間的姿態,不急不緩,享受一季花開的明媚,守候一季飄雪的純澈;不被浮名蒙蔽雙眼,不讓虛偽遮住心靈。他們謙恭,溫雅,與世無爭,但他們有傲骨,有鋒芒。
享受孤獨,與造物者遊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時間的長河裡,在浩瀚宇宙中,作為個體的人,在這時空裡卑微如塵土。我們生在世界是孤獨的。這孤獨是多麼強大的存在,它不屑於成為你無病呻吟的措辭,而是你頭頂之上籠罩萬物的蒼穹。
這孤獨是上天的賞賜,不會帶來什麼,貌似也不會帶走什麼,但卻在那驚鴻一瞬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偉大與荒蕪。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人作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必須突破自身局限,視死生為一途,和宇宙融為一體,才能獲得絕對自由。莊子說,「在上與造物者同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道」是宇宙生命的標記,歸根到底是人的心靈在自我超越中所達到的最高的存在狀態。這種狀態不是純粹主觀的,而是主客、內外合一的,因而才是自由的。所謂絕對自由就是與「道」合一,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種自由的獲得,靠的是生命體驗而不是客觀認識。
《生活是禪也是道》
禪,萬變不離其宗,如禪與蛹,雞與蛋,因緣使然,輪迴變化,無有先後,無有始終,不同時空,不同體態,終是其宗!禪變,禪讓,不論咋變或讓位於與誰,終是其精神之延續。禪,梵文「禪」”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明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草木無人種而滋長。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規律,沒有例外。即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命名曰:「道」。
生活,就是人類這種生命所有的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人生充滿了各種考驗,充滿著悲傷和喜悅,充滿著自信與激情,面臨著各種人生挑戰,那就是好好地活下去。生,就是降生。活,就是好好活下去。維持真正的生存發展而進行的各項活動的總和。生活是不斷需求和不斷創造的過程。
悟禪是一種生活,悟道也是一種生活。禪與道的相通之處都在講無為、無住、無相、無有、無無 等等。禪與道存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禪與道在學習中、在工作中、在經商中、在休閒娛樂中、在男女關係中、在人情世故中、在人際關係中、在管理企業中、在治理國家中、在人的成長中等等。禪與道無所不在,道中有禪,禪中有道,所以說生活是禪也是道 。
◎來源:網絡 / 蔣勳(前) / 網路文章(中、後)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