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喜歡假消息的四個原因

 

 

◎網路分享文章:

烏克蘭戰爭第一天起,中文網上充斥著各種假消息。當天下午,我老舅連著給我發了俄羅斯一小時22分拿下基輔、烏克蘭總統已經被炸身亡的消息。過兩天,他又給我發來一條視頻,說是烏克蘭國防部大樓被炸。我一看,那是2021年以色列攻打哈馬斯時候的事。

 

f1.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每次我老舅給我發來假新聞,我都要耐心給他揭穿一下。但是我揭穿了一百條,他發來的第一百零一條,還是假消息。

這就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一個獵人上山打獵,遇到了一隻熊,沒打倒熊,反而被熊強暴了。獵人又羞又怒,第二天又上山獵熊,又被強暴了。幾天後他再次上山找熊,結果又被熊給那個了……完事後熊靠在樹上說:你丫是來賣銀的吧??

講這樣粗俗的笑話,不好。

那麼我們再換一種容易理解的說法,一個人如果錯了一次,那是錯誤。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錯了幾十次,那麼錯誤就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主動選擇。

為什麼要選擇接受假消息呢?

 

第一個原因,假消息使人快樂。

假消息往往讓人感覺刺激,過癮,爽。

應該說,對很多人來說,新聞的第一大功能不是接收真實資訊,而是娛樂。所以咱們把看新聞說成是「吃瓜」。

烏克蘭戰爭起來後,多少人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追蹤新聞,連日參與群裡的討論,這可能主要不是因為他關注人類命運或支持某一國,僅僅是因為基因中的「快樂本能」。

新聞傳播的規律是「人咬狗」才是新聞。真材實料不加調味品的新聞不好吃。往往是越假,添加劑越多的「瓜」,吃起來越過癮。

 

f2.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傳播力強的資訊有典型特徵:思路簡單、信息量密集、有故事性、衝擊性強。符合這樣條件的真新聞不多,但是假新聞可以精準迎合大眾的接受心理,追求刺激,過癮,所以更受歡迎。

 

第二個原因,人們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

不得不說,很多人的判斷力是非常低下的。有研究者發現,不論多假的新聞,只要在標題上加一個謠言作者的自我評價「真事兒!」傳播量可以增加兩到三倍。

前兩天我發了一篇,寫澤連斯基的,創造了「張宏傑寫歷史」的第一篇三十萬+。這篇文章中,我說澤連斯基還在基輔。

讀者的評論中,至少有二十人質問我:不是已經跑了嗎?我回覆了幾位讀者:看一條新聞,首先要看資訊源是什麼。澤連斯基逃跑的原始資訊源出自俄羅斯網站。

結果,我發現,有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資訊源」是什麼意思。確實,很多人看新聞時,從來不會注意來源是哪個媒體。很多人往往認為,只要是媒體發佈的,都是真的。

所以,培養最基本的分析能力是在網路時代生活的必須。在信息量超載的今天,人們往往有新聞極大豐富,選擇權在我,獲得消息極度自由的錯覺。事實上,很多人一直是被假消息精準投餵的。

分析真假新聞,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如果一個訊息源發佈的東西總是那麼可你的心,讓你感覺刺激,過癮,爽,你就應該對它高度警惕了。

當然,如果一個人提高了辨別力,生活中就喪失了很多快樂。對很多生活中沒有別的快樂的人,這是致命的傷害。這也是一個悖論。

 

第三個原因,是人們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成見,

因為改變成見是痛苦的。

人們接受的假消息往往是同一類的。古人說,兼聽則明,但是人們現實生活中卻喜歡「偏聽偏信」。鄧尼斯·庫恩說: 「人有著使各種思想、知覺和自我形象保持一致的需要。」因為「各種思想間的矛盾或衝突會引起個體的感覺不適」。

老舅是堅定地站普丁大弟的,所以他很容易接受任何有利於大弟的消息。他發我的俄軍三彈擊塌烏克蘭國防部大樓的影片,裡面的人穿著T恤,與烏克蘭的氣候明顯不符,他居然毫不察覺。

 

f3.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有一個讀者開始是質問我澤連斯基已經跑了,我和他探討他的資訊源問題,結果他不回答我的問題,轉移焦點,開始質疑我的立場。這和我老舅和我的交流是一模一樣的。

我老舅說的一件事被證偽後,他馬上就會轉移話題,通過別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你說城門樓子,他說胯骨軸子。你跟著他說胯骨軸子,他又開始說大馬猴子。。

他從來不會聚焦於一個事實,通過反思,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應該說,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可能占百分之九十五。我的經驗是,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人,有反思能力,有改變自己的欲望。

 

f4.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第四個原因,在於你的朋友圈

你身邊的朋友們是什麼觀點,你往往也是什麼觀點。你交的朋友的品質決定了你接受的資訊的品質。因為從眾的無意識心理機制弱化了獨立判斷。鄧尼斯·庫恩說: 「生活在強調 『集體合作』的文化中的人們可能更容易從眾。」

今天的假消息製造者因此總是要控制評論,製造氛圍,無論文章寫得多麼離譜,只要評論裡一大片讚同聲,就能讓更多的人相信。因此,如果你看到一個媒體的評論總是很整齊,你就要警惕了。

所以強調「群體」價值的社會,最容易被假新聞左右。古斯塔夫·勒龐說: 群體心理容易表現出智力低下、判斷和推理能力下降、易受到暗示和輕信、性格偏執、情緒誇張等。「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我對我老舅深表憂心。我統計了一下,他分享在家人群裡的消息,有百分之八十八是假的。當一個人頭腦中裝了百分之八十假貨的時候,這個人再怎麼紅光滿面,也讓人感覺憂心忡忡了。

 

042801.gif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來源:網絡 / 張宏傑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研究員。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9.pn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