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簡書正
2000年,老妻到蘇州探望我,適巧周日我要到南京出差看市場,所以也就順道邀老妻一同到中山陵走走。
當走到陵寢前,陪我同往的南京分公司王姓主管突然冒出一句「享民、治民、有民」,聽得我一頭霧水,仔細一瞧,原來這位老兄所看到的是白牆上的刻字「民有、民治、民享」,這就是兩岸文化對年輕一輩的分隔差異性。
他們習慣於由左而右的讀法,所以一時抓不準時空。
當進入大廳時牆上的「天下為公」斗大的內容又考倒了這位來自揚州大學畢業的王姓主管,因為文字是由右而左之外,又是由上而下且直式排列,對於自幼學習由左而右西式讀法的本地年輕人而言,確實困難,我請他讀一遍,他硬著頭皮不僅唸不出不識的繁體字,同時由右而左且上下直立文字著實地讓他一再跳錯行,很爆笑。
99年,我初到蘇州台資企業服務。
看到廠房內張貼的5S標章文字都是繁體字,很驚訝,但也佩服董事長的用心。
我問本地幹部,「習慣繁體字嗎?」
「早已見怪不怪了。」來自陜西與川北的兩位幹部如是說。
當時企業各部門往來提報與批文都是繁簡共立。換言之,各部門提報的公文電腦文字一律是繁體字,但是會同單位與相關直線單位主管的手寫會辦意見都使用簡體字,而我與大老闆的批示卻是繁體字,小老闆是ABC,所以他是繁簡共用,就這就構成了企業內部行政管理體系,無論是本地幹部或台籍幹部,大家都已習慣這種文化交流模式,而見怪不怪了。
當年七月新進四十位大學本科生,方甫出校門,這群社會新鮮人都很努力地「認識」繁體字,我的秘書來自上海財經大學,也是優秀黨員,在很短的時間,她邊看邊猜也很快的熟悉繁體字的運作。
「看得懂,但是筆劃很難寫。」她笑著對我說。
從小我們接受正統漢字的教育,我很喜歡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形聲之文字之美,但是對一些難字卻也敬謝不敏,例如「鑰」「龜」「籲」…等等。所以,在未到蘇州前批往來文件時我都以草字替代,沒有草書則以注音符號帶過,意見清楚傳達最重要,我也習以為常了。
我不排斥簡體字,同時也包容了大半的簡體字,我認為有些簡體字很有創意,有些字也很有意境,但是有些簡體字真的「減」得不知所云,只為了少那麼一撇,將「減」字變為「减」,但是其它的三點水的字卻又都維持,沒少那麼一撇,又如「蕭」姓變「肖」姓,「瀋陽」變「沈陽」更覺莫名。
因此,我在批示文件時,有時候會不自覺但卻也選擇性地使用草體字與簡體字,日常工作中,我自己都已融入「繁簡共同體」,而不會刻意去區分或感覺方才所看到的到底是「簡」或「繁」,因為一切用字、讀字都是那麼輕鬆自在。
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長年以來我習慣於審批文件時,係由右而左由上而下直式的寫法,自到蘇州以來,我仍一直不改變習性,這也成了辦公室本地同仁認為很「獨特」的批文方式,一位物流主管尚且將我的批文影印帶回家讓老婆大人瞧瞧台灣來的「特殊工法」。
01年企業全面導入Oracle系統,12個模組一次執行,因此整個事業體系也全面導入繁體文,字從生產到發貨,所有的單據全是繁體字,甚至全國各地數百家經銷商也都習慣看得懂企業所發出的發貨單與包裝。
同時,企業內部也逐步將公文往來無紙化,因此藉著系統之運用,所有的主辦或會辦單位的加註意見、提報與審批,全都是電腦繁體字,換言之,整個企業體早已真正的做到「識簡書正」,而不是今日所謂的「識正書簡」了
當看到本地幹部到企業招待所內,也翹起二郎腿閱讀起台灣寄送過來的報紙與雜誌時,讓我充分感受到文字的使用自然、習慣就好,何必由政客們惹塵埃,然後再由相關部會主管一昧地揣摩上意,並且廣為宣達,唯恐掉落一絲絲的關愛眼神。
兩岸的文化各有其演變的過程,沒有對與錯,只能在異中求大同,但是,在華文漢字尚未全面一統之前,唯一能完整保存中華固有文化的根源在台灣,當我走遍大江南北所遇到的達官商賈與學者,莫不肯定台灣是傳統文化與科技文明交會的人文禮俗之地。
走過北越河內的孔廟與南韓漢城的古城,所見到的都是完整的繁體漢字的對聯,橫批也是由右而左的書寫方向,但是,越南人與朝鮮人對這些「早期古文明」沒多大感覺,由於他們現今都已熟練地使用自己的文字,除了專門學者外多數百姓都看不懂所謂何意,所以漢文字對這兩地數千年來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子民而言,當做是外來文明也不足為奇了。
不過,日本大和民族對中華大唐文明的保存,千年來卻也是始終如一且一脈相傳,我想倘若有一天中華文字大一統成簡體字的時候,那麼唯有日本會竊竊高興他們一貫地保存了「古漢字」的成就。
倘若未來下一代的台灣人走入古剎名寺禮佛或導覽時,同樣因猜不著對聯「古漢字」而無語問蒼天時,那麼他們對我們這一代的為政者評價如何,也只有讓下一代人自行論斷了。
09年6月28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