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何而動······
◎【佛言慧語】
曾經,蘇軾自以為佛學造詣很深了,不料和尚一句「屁話」,逼使蘇大學士連夜過江,責問好友佛印和尚。
佛印和尚戲謔蘇軾,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一語驚醒夢中人:你的此心不動,抵不過一句罵人的屁話。可見,說食不飽的古訓,文人雅士的自欺欺人的文字遊戲,確實需要自己警醒的。
很多的佛經,都提到過修煉禪定,三昧,是一種“定境”與“不動”。
當然,如果在刻意的環境下能夠心如止水,都是不錯的境界的。但一般人很難達到此境界的。問題是,即便高深莫測如此,一旦回到日常生活,與「凡人」沒有兩樣,那麼,按照很多大德的體會,這樣子的修行就會毫不得力。自己覺得有凡人的感官,必然就潛藏了凡人的煩惱。尤其在死神來臨之時,煩惱的人,依然會瘋狂和墮入輪迴。
我們細細體會自己的覺知,不是也是如此?沉淪與反覆,本身意味了,對於“此心不動”,其實還是極為遙遠的視野······
要做到心不動,佛經論述過,那就是覺知到「八風」所指,是虛幻的,是可以輕易「超越的」。那麼,什麼是「八風」呢?一般來說,這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簡要地概括,就是在榮辱,欲望,與障礙裡,足以無動於衷。
如果您覺得佛經的描述極其遙遠。那麼,本人曾經覺知到,我們的生活狀態,在渴望被打動,在渴望被「神魂顛倒」,在主動的「動」,與「心生」。這通常包括,自己主動的生成人生的夢想,追求功名利祿,或者愛人,情愛的「我要···」,或者,自己被動地被他吸引,誘惑,「我要你給我···」。
如果「了無生趣」了,那麼,還能夠想什麼呢?—回想一下權貴的傲慢,「寧可遺臭萬年,也要讓別人記住自己的邪惡」,不正是暴君,亂世魔王的心態?不正是一切強暴,強姦案最基本的邏輯的?所以一旦我們缺乏了愛,缺乏了生命的方向,最終的選擇,幾乎總是將傷害與恨,強加在犧牲品的身心之上的!
不正是有心理學家發現:一切反社會的「恨」,都是渴望被別人記住,以及別人無法打動自己之時,要強烈的在別人的身心裡輪迴?所以,兩情相悅的境界,才那麼地令人渴望—我被你征服!那性愛,那賭博,那大屠殺等等十惡不赦,都是或明或暗,或深或淺的我執,你征服不了我,我就要強迫你!我一定要在不斷地重複、輪迴,只因為「你的存在」!可見,社會的動亂,個人的淫亂,內心的混亂,以及被怨恨激發的暴亂,都是「我要生成什麼?」那時,對與錯,善與惡的道德、道義標準,對於當事人來說,是不在乎的!
其實,既然很多事情,自己說了不算,那麼,所有的成就與故事,所有的炫耀與得意,就毫無價值!無論是五欲之樂,還是強制後的「快感與傲慢」,其實誰都清楚,產生了敵人,總要付出代價,總會被報仇的!問一問自己的心,如果知道會遭致雷霆般的報復,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心動只是幻想,只是幻相,只是暫時的,那麼,我們就完全可能,熄卻自己的狂妄之心。如果一件事情還會接二連三地重複,與輪迴,又本質上毫無意義,反而後患無窮,我們未嘗不可以不再「為他心動」,不再為他而「激動」。
在絕對的「內心」,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是什麼把自己打動?是什麼把自己「征服」?或者,可以覺知與反問,我需要哪樣的心動?如果自己的心隨舞動,只是一廂情願的「被它攪動」,此身心的體驗,是神魂顛倒,自我崩潰,與自相矛盾的!多少的愛情泡沫劇,不就是編劇製造出一個個的誤會,與自相矛盾,而令愛的另一方魂牽夢縈,迷失方向,愛恨交加的?
在現實我的生活裡,不僅僅「愛的浪漫」,與既有的家庭結構,和環境為不可能,而且,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的發生,我們幾乎都很難做主!那是別人製造的陷阱,或者機會,要足夠的自保,往往只能「迎風不動」,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超然物外,淡泊明志而已!更重要的是,無數讓自己「心動」的慾望物,其實,都只是個人的假設—五音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心發狂,這可是2500多年前老聃早就覺悟到的智慧!
而莊周進一步發覺,「聾者善視,盲者善聽」,只因為「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如果能夠由此體會,「絕利十源,用師百倍」!這是什麼意思呢?聾子聽不到,但是其專注,足以察微知著,盲人什麼也看不見,只能用耳朵用心諦聽,可能聽到細微無間的「噪音」。此心有無盡的「盲動」,一分的不動,都可以開發出心智十倍的效用,如果能夠十分的「以靜制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體會到無形無相背後的萬物互為師資,則其間奧妙無窮!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可以試一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摶之不得的心動時刻嗎?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純為內容分享,謹供參考,並請小心求證。
感謝原創者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