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還不錯的老後

 

 

◎網路分享文章: 陳艾妮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網絡

   

例子1.

一半人生都在養老院

 

有一個人50歲就住入養老院,沒想到活到90多歲……,他的人生,若活到近100歲,那麼他的人生一半都在養老院裡過了,這樣好嗎?

養老院裡,90100歲的高齡,據說並不稀有。

 

例子2.

在供餐小套房待了30

一位老太太65歲退休年齡一到,馬上就住進高級高價養老院,她健康地活到98歲,一住就住了30多年。

養老院在周年慶時在網路上發文宣傳,把她捧為「模範生」加以表揚。

在這樣的推崇下,我的感受卻很怪異。

想想,一個人的人生有幾個30年?竟在一個固定被人供應3餐的小套房裡過了30多年日復一日的日子?這幾乎是人生的1/3了,這家養老院能夠賺她的錢長達30多年,這種企業應該不多吧!

再替為她出錢奉養她的兒女們想想,都市生活裡工薪族財力夠緊張的了,他們一定沒想到這份孝順工程,竟得長達30多年?且還在持續中……。

 

例子3.

人比存款還長壽

有個有錢人聲稱不必靠子女,60歲就自己花錢住進養老院,信心滿滿不求人,過著不賺錢只花錢的退休生活,沒想到活到90歲他還健在,但,錢竟用完了,而他還活得好好的。

只好開始由兒女們分攤他的每月貴族養老院花費,這是全家族都始料未及的事。

 

例子4.

錢都給了養老院,無欲則剛

一對夫妻,雖有兒女,但在中南部不同城市,不可能照顧他們,所以選擇65歲一退休就住進養老院,各付800萬(21,600萬元)給養老院外,每個月還要再付25千的租金給養老院,加上其它的生活開銷……。

這對夫妻把僅有的現金儲蓄全交給這機構後,從此每月的月租生活費雜支就全靠勞保金,從此過著「不添家具、不買新衣服,不買不必要的東西(因為沒有地方放)、不應酬、不包紅包、不出國旅行」的日子。

因為他們不能預知這麼的日子會多久,所以必須精打細算過省錢的日子。

我看到他們的生活,有如看到花的枯萎及樹的失去水源,這樣狀態,對植物都是不健康的,何況是動物?

想想,坐擁1千多萬,卻讓這錢送到別人的存摺裡「睡著」。

想想,若用來環遊世界、坐遊輪,盡情享受,一路玩到掛,不是很好嗎?

 

例子5.

不用煮飯,真是好?

朋友住到風光明媚、以健康飲食知名的中部養生村。

我去看他們時,聽到供餐餐廳裡訪客發出的讚賞,因為每道菜都是根據健康原則烹製的。

但朋友悄悄告訴我,每次親友到訪都會羨慕他們不用煮、日日養生飲食,可事實是,他們第2個月就吃膩了,每天只挑幾樣(因為錢已包含在內),早就在套房裡買小鍋小爐自煮了。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網絡

 

養老院的一大誘因,就是不必採買煮飯,你就等著飯來張口,呃……直到你張不了嘴的那天為止。

想想,不再進菜市場,不必張羅三餐後,一個人自生自養的存在感也消失了。

住在養老院的人,是否會感到:能工作是幸福的,為了三餐而能奔波勞動也是幸福的。

 

例子6.

夫婦不同調怎麼辦?

一對夫妻,先生已入住養老院5年,但太太不願入住。

我遇到這位先生時,聽他的口氣,對於兩邊開銷,太太的不配合讓他非常不高興,可以理解,因為這樣他們形同分居了。

分偶、形式的夫妻越來越多,其中多了這類案例。

這些例子,讓人感覺怪怪的,人的一生一直打拚著朝向著更好、更多的方向努力。

卻在並非「無路可走」的狀態下,卻把自己設置在一個停滯的空間裡?

 

PS.

遲早需要被照顧,但沒必要提早入住。

都說老了就沒有什麼花費,以為「老了就開銷少了」。

錯!真是一大誤解。

老了住進養老院,費用不比一個年輕人的生活費低,若是高級有醫護服務的養老院,就貴得多;更別提若病了、殘了,還得請看護陪伴者,開銷其實比年輕人巨大得多。

破解了這個誤解後,我覺悟長壽可能是一種懲罰?

一定有人說,這都是老病時須要照顧的最佳選擇。

當然,我們遲早要住進有人照顧的地方,這是不得己。合乎自然才會健康,才會快樂。

若你的健康、你的家庭,讓你不得不規劃進養老院,我的斗膽建議:但凡還有起碼自理能力的話,最好不要急吼吼地、別太早或提早進養老院。

因為,你不知道你還會活多久,萬一你活了很久,脫離真實社會的海闊天空,把自己拘在一個被人管理、被人照顧的機構裡,這樣的人生,並不有趣,並不利於健康。

你想追求的生活是有無限的可能?還是停滯等待著的

住在自己的家裡,你擁有的是「生活」與「養生」……。即便一天比一天老、即使生活機能功能一日一日地減退,但你的感覺是「生命的延續」。

而住在養老院裡的第一天開始,你擁有的就是由一個轉折點開始的「退休」與「養老」,你的感覺是「生命的下坡與走向終點」分界。

前者你的生活有無限可能,和各種年齡的人活在一起,搞不好還出現又一個舞台和事業;後者你生活在一群和你一樣停滯等待的人,你會同類相聚、心想事成、心智體能都不由往下坡走。

人生苦短,開心享受它到最後一天,把錢用在自己經營的「家」,用在自己身上,別把自己送進「養老院」。

斗膽建議:別太早或是提早進養老院!

 

作者簡介-

陳艾妮

著作100多本、演講3000多場,目標要寫200本、講5000場。將要申請金氏記錄(華人世界著作及演講最多女作家)的作家、話家、畫家,幸福工程出版教學系統總教練。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還不錯的老後 他們這樣過生活》

◎李絲絲

年紀漸長的居住規劃,安養機構雖是一個新選項,但傳統觀念總是將之與生病、孤獨、沒有親人畫上等號,難以啟齒。

作者黃育清女士分享她在養生機構生活12年的小故事及心情點滴,在機構內認識的【老】朋友們,還有護理師、社工、服務員等等專業人員,形成家總說的「新家人關係」,在機構,其實過著【還不錯的老後】。

黃育清奶奶,在「還不錯的老後」書中有篇「四不像」,她寫自己是「九十歲的頭髮、八十歲的皮膚、六十歲的腳力……三十歲的心。」

看完之後我覺得我應該要叫她育清姊姊,而不是奶奶,因為她的心是年輕的,而我也心有戚戚。

我在五月份剛屆「知年命」的半百年歲,心驚之餘,不覺得自己有這麼老了~長年與年輕人一起工作,公私兩忙,很容易蹉跎了歲月,也訝異著原來自己已然來到年輕同事眼中的「資深老同事」,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心境保持年輕,外表就不顯老啊!

 這次家總的喘息學院讀書會,要導讀「還不錯的老後」,這是作家黃育清繼出版《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老後的心聲:其實長輩們是這麼想,一群人的老後2》兩本書,佳評如潮之後,又出版的第三本老人專書。

育清姊六十多歲與先生一起入住養老院,她也曾受到相識或陌生人的質疑、同情的眼光,是不是因為子女不孝遭到遺棄?或者老而無用了才會住養老院?她屢屢覺得無奈。

看了這本書之後,需要反思一個現實,台灣已到了高齡化社會,老年時代在許多國家悄然來臨,醫療的進步,延長了壽命,如果在健康狀況維持得不錯的情況之下,勢必要好好規劃老後的生活了!

自問,獨居老人的生活,如果物質環境是優渥的,心情若是孤獨的,這樣是快樂的嗎?

若是環境不佳的獨居老人,想想都覺不堪。

然而養老院的生活,老人們一起好好過,就算是普通的日常,也有許多「老伴」互相支持與照應,身心靈其實更能獲得滿足,只要自己能夠轉念。

這些年許多探討與教導熟年、老齡的書出版了,台灣的老人安養機構其實也是未來急需增加的,因為這就是個趨勢,養兒防老的觀念必須打破,兒女大了成家立業,年長。

父母已漸漸懂得自己調適與安排退休生活,去完成年輕時想完成的夢想,開拓另一個天空,這樣真的蠻好的,而育清姊姊將在養老院中的喜怒哀樂用流暢的筆調寫出來,共鳴與迴響很大!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老之將至分享● 六個入住養老院的故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之將至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