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世不可待 往事不可追
在莊子看來「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未知的世界,並不值得期待;過去的一切,也無法追趕。活在當下,才是生活中的好態度,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不妨試著拋棄焦慮、放下執念,不論對錯。
釋然、坦然、自然地去面對一切,或許就會發現生活的價值。
焦慮,是生活虛無的道場
莊子曾講述過一個關於影子的故事:有個人在行走時,偶然間回頭,看到身後跟著一個影子和一串長長的腳印,他心中一驚,以為自己遇到了鬼魂。
由於恐懼,他開始奔跑起來,試圖甩掉影子。然而,無論他跑得多快,影子和腳印始終緊隨其後。最終,他因過度勞累而倒下。
如今,我們都知道影子和腳印是自然現象,與鬼魂無關。有人認為,恐懼是焦慮的具體表現,因為對某些事物缺乏瞭解和理性思考,從而產生了虛幻的情緒。
克服焦慮的關鍵在於具體行動。
如果那個人能夠冷靜下來,與他人交流、觀察,他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這並不會帶來任何威脅,從而消除恐懼。
焦慮在生活中就像一個虛幻的場所。
你越害怕什麼,就可能遇到什麼,但當你勇敢面對焦慮時,會發現所有的焦慮都是無端的擔憂。如果你想取得好的生活品質,就應該努力提高多方面學習;如果你想結交朋友,就應該積極尋找機會。
面對困難,要勇敢應對,如果自己無法解決,不妨尋求他人的幫助,借鑑他人的經驗。有效的思考和及時的行動可以消除一切虛幻的幻想。
莊子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知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那些技藝高超的人,往往因為技藝出眾而更加忙碌;那些智慧之人,常常因為思考過多而憂心忡忡,但當你放下無謂的煩惱,心境就會變得輕鬆自在,如同一艘自由漂泊的小船。
執念,是一切困苦的深淵
弘一法師說:「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執念太深,放而不捨,失而不甘,且不知世上之事無非三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執著於某件事,便是執念,執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執念佔據心靈,好運和美好的事物就難以進入。莊子在《人間世》中告誡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要安之若素,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是高尚的德行。
每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幾件遺憾的事,如果能夠做到得到時感到幸運,失去時認為是命運的安排,在努力的同時,也能接受不盡如人意的結果,那便是很高的境界了。
曾經有一位修行高深的禪師,他收了幾個弟子。其中一位弟子經常抱怨修行的艱辛,從早到晚,沒有一刻的放鬆。
有一天,禪師給這位弟子一杯加了鹽的水,弟子嚐後說太鹹了。隨後,禪師帶他到溪邊,當著他的面撒了一把鹽,讓弟子再舀一杯水喝。
這次弟子覺得水很甜。
禪師笑著告訴他,所謂的苦,只是你對鹽的感受,心胸狹窄時覺得鹹,心胸開闊時則覺得甜。
從此,這位弟子不再抱怨修行,最終成為了一名得道的禪師。
故事中的鹽,象徵著生活中的執念。
我們對待執念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心態。你認為青山美麗,青山也會以同樣的美麗回應你。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由我們的心態決定的。放下執念,從容面對得失,你會發現,得失只是一個迴圈。
正如莊子所說:人生本無生死,行氣相變。執念這個深淵,不過是心中的一絲慾望,放下它,生活會更加美好。
對錯,是不同立場的看法
莊子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辯無勝」理念。他認為,在兩個人的辯論中,即便一方說服了另一方,也不能簡單地斷定說服者就是正確的。
同樣地,被說服的一方也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是錯誤的。對與錯往往取決於人們所處的不同角度和立場。
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絕對的對錯標準,因此在對錯問題上過於較真,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歷史上,晉惠公的名聲並不好,主要原因是他不守信用。有一年,晉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莊稼歉收,百姓饑寒交迫。
作為國家的領導者,晉惠公有責任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於是他向鄰國秦國請求借糧。秦國是一個大國,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慷慨地借給了晉國糧食。
晉惠公承諾在豐收之年會歸還糧食,然而第二年秦國也遭受了災荒,向晉國借糧時,晉惠公卻以自家糧食不足為由拒絕了秦國的請求。更過分的是,晉惠公還暗中召集大臣商議趁機攻打秦國,認為這是戰勝秦國的絕佳時機。
從做人的道德角度來看,晉惠公的行為確實令人不齒,他背信棄義、忘恩負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從維護本國百姓利益的角度出發,他拒絕借糧給秦國,甚至考慮攻打秦國,似乎又可以被理解為一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君主。在這種情況下,要評判晉惠公的對錯,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人本質上是自私的生物,當面臨選擇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來做出決定。比如一個人喜歡吃草莓,那麼在草莓和香蕉之間,他自然會傾向於選擇草莓。但如果他的身體狀況需要幫助消化,那麼他可能會根據身體的實際需求,選擇香蕉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平衡利弊的選擇,本身就沒有對錯。
反觀我們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才是值得去思考的問題。如果你相信任何選擇都會各自圓滿,那麼你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
有人認為,我們所聽到的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一種觀點,而非事實本身;我們所目睹的每一幕場景,都反映了一種視角,而非事物的全貌。許多擾亂我們情緒的判斷,往往源於缺乏客觀性。
生活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只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去生活,不與他人攀比,就不會產生焦慮;不固執於某些事物,就不會感受到痛苦。有些事情的對與錯,其實只是特定情境下的偶然結果,不去計較功過,就不會引發紛爭。
莊子曾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生活最高的境界,閑賞花開,淡看雲卷。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