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靜、自然——開啟健康門戶  

 

    養生其實並不難。生命經歷了上千萬數億年才造就你,其本身蘊藏著極大地自我康復和痊癒能力。當我們感到虛弱和疼痛的時候,不妨放下太多的刻意和執著,求助於與生俱來的這種神奇自愈力吧。而開啟自愈力的鑰匙不在別處,就在於你的心裡。它就是鬆、靜、自然。

 

 

  

 2017060801.jpg - 日誌用相簿

  

  鬆,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疲憊狀態,將周身肌肉、關節以及經脈、臟腑全部放鬆。放鬆有層次之別,從外到內、由淺入深,使形體、呼吸、意念俱輕鬆舒適。鬆是對緊張狀態的解除。在日常生活中,坐有坐姿、站有站相,都需一定的肌肉筋骨來緊張支撐。因此,所謂的放鬆,是在某個特定姿勢下,使全身達到最大限度的舒展輕鬆。比如,站立時需要兩眉舒展,挺胸拔背,沉肩垂肘,n鬆腰座椅,使全身重力自然落於兩側,貫穿地面。

  鬆,是一種不緊張的狀態,但不能理解為鬆垮、鬆散、鬆懈,而是鬆弛、鬆開、鬆淨。所謂鬆弛,就是感到渾身輕鬆如意,身心沒有負擔和沉重。形體動作似在有力無力之間。所謂鬆開,就是放鬆到哪一部位,便能感覺到那一部位的肌肉好像在鬆,軀體骨骼好像只剩下一副架子,肌肉很安穩地附著在上面,血液在體內迴圈,似乎可以感覺到它在靜靜地流淌。所謂鬆淨,全身就像融化了一般,完全沒有任何拘束,悠悠然、自由自在,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舒爽和清淨。

  身心放鬆,一方面有利於體內的自然迴圈貫通,減少機體的負擔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礎代謝率,使機體處於能量的儲備狀態,有利於機體自我的調整修復;另一方面,身心鬆弛也可以降低機體的興奮程度,減少內外環境對大腦皮層的干擾,有利於誘導大腦入靜。

  

  

 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jpg - 日誌用相簿

  

  靜,是內心的平靜和形體運動的安靜,身心渾然恬靜的狀態。平時我們的內心紛繁複雜,一個個念頭風起雲湧,不停消耗著我們的能量。因此要學會入靜,學會集中關注一個食物,將大腦的思維簡化,從而聚精會神。入靜狀態下的腦電波是阿爾法波,表明大腦處於輕度的抑制。有利於學習、工作和思考。也有利於機體的自身修復。靜也不是絕對的,是相對於運動而言。靜從動來,動作舒緩柔和。不急不躁,內心可以平靜恬淡,靜中寅動,神宜內斂,外事安逸,氣宜鼓蕩,內蘊生機。古人云「靜者壽,燥者夭」,心靜才能意定,意定可以制燥,形體活動遂得以自控適度,不能妄動。

  靜有多個層次,就單純從內心來講,首先是平靜,也就是心平氣和,凡是能退一步思考;接著是安靜,就是心境安靜,祥和,樂於現狀;然後是寧靜,心如止水,內心充滿慈善有愛;進一步是定靜,凡事需要有定力,靜然後能定,定然後能慧;更高層次是虛靜,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坦然的狀態;最高層是明靜、靈靜,此時當是身心煥然,明澈清透,不執著於相,靈活敏銳,生機無限。

  鬆與靜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相影響。鬆是靜的前提與基礎,若做不到放鬆,特別是思想上不能放鬆,那就不能入靜。靜心有助於放鬆,要全身放鬆,就需懂得關照全身的骨節筋脈、臟腑經絡,使其鬆弛鬆開,而此種關照乃是一種靜心。鬆和靜都是一種自我控制和調攝的技術,需要不斷自我自我強化和暗示。鬆靜可以同呼吸聯繫起來,吸氣時示意自己身心安靜,呼氣時觀照自我周身放鬆。做到了鬆與靜,就可實現「氣遍周身不少滯」,真氣在體內充沛流暢,從而祛病延年。

 

自然

  

 140807210033-1-sagano-bamboo-forest-horizontal-gallery.jpg - 日誌用相簿

  

  自然是指日常生活工作的動作、呼吸、意念都要出其自然,順隨靈活,自動輕柔。分開來說,動作合乎生理和運動法度、靈活流暢;呼吸要緩慢、輕柔、深長、均勻;意念似守非守,綿綿若存。這裡的「自然」,不是「聽其自然」、「自以為是」,而是指「道法自然」。

自然者,自然而然也。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做到體鬆心靜,生機氤氳,才符合大道自然。「自然」是天人相應的最高法則。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命活力的源頭就在於大自然,應當遵循自然、效法自然,得自然之道,循生生不息。

  現代心身醫學認為,人的不同心理狀態能夠顯著改變生理機能活動,情緒的緊張刺激會導致機體交感神經活動過於亢奮,機體出現一系列異常反應,久而久之導致疾病的發生發展。而鬆、靜、自然的自我調適可以緩和中斷這些潛在破壞性作用,從而可以防病治病。由此看來,鬆、靜、自然乃是開啟身心健康之門的「阿里巴巴」!

 

◎圖文:網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