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的,都與童年有關  

 

 

生活中大量的結果,都是你自己按照自己的人生腳本演繹出來的,都是你潛意識裡想要的,都與童年有關;

三歲之前若被接納、包容和連接,長大後就會有一個很強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三歲之前若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和認同,長大後就渴望從男人(女人)那裡得到,才完整。這是索取!

 

84f60318e0e34f76607c187d678ea611.jpg - 2018夏 日誌用相簿

 

自己內心若背著內疚、罪惡感,就會想讓自己犧牲,想讓身邊的人贏。

你有多麼地不信任,就有多麼地控制。

你看見的世界,完全反映出你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

怨恨與幸福快樂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親密關係中,每個人要處理3000次左右碎片之後,才有可能擁有真正開心的親密關係;

兩人在一起,起初是需要,不是真愛;

吵架,都是在吵對方沒有滿足我的需要,總會回到卡住的那個點——不同的臉,相同的動能;

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停止吵架,就會停止;在兩人之間,你心裡的感受和對方心裡的感受是一樣的;

報復父母的最好方法是讓自己不開心,比如離婚、失業、生病等等;

在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要負100%的責任;

若要知道自己的潛意識在想些什麼,看看你的伴侶,完全反映出來;

被對方吸引,是因為自己底部的碎片與對方一模一樣;

人為什麼會抗拒學習和成長,是因為你知道會要揭開傷疤,會有痛迎面而來;

「親密」的英文就叫「沒有恐懼」,跟對方害怕太親密=跟所有人都害怕親密=害怕失去什麼;

然而,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就不能100%做自己,長大後就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導致的原因是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愛」;犧牲自己是因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愛;

那些長大後要扛起原生家庭所有責任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小時候是父母不快樂的所有原因,所以就想犧牲;如果對自己真心愛的人,只付出80%,是因為小時候在原生家庭丟掉了20%的自我,去討好、犧牲,而不能擁有那個想開心就開心、想好玩就好玩的能量。如果不徹底原諒父母,要嘛自己變成父母那樣,要嘛將配偶變成父母那樣。

療癒的碎片越來越多,外在做事就越來越成功;

其實,靈魂總是用讓你痛苦的形式來提醒你,你需要哪些療癒。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讓事情變得很糟了才處理;

沒有療癒的部分,就會傳給下一代(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孩子太愛父母,就會承接父母的碎片;

想要瞭解自己過得怎樣,就看身邊的親人過得怎樣?他們住在你的心裡面。對方的臉色就是你自己的臉色;

兩個人帶著各自的痛來到一起,痛更加地上來,卻彼此指責「我的痛是因為你!」

你自己不重視自己,吸引來的配偶就不重視你;

那個像塵土一樣對待你的人,他心裡的感覺就是被人像塵土一樣對待——沒有價值!

你要愛就先給出你的愛。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沒有耐心、易怒的人,其實是不信任——不相信,是在貶低別人的價值;

要懂得讓別人有一個選擇,是追隨你,還是不追隨你;把選擇的權利交還給對方本人;

一旦開始指責,後面的就不再叫溝通了;

當你堅持自己是對的,就代表著她是錯的,沒人喜歡當輸家,而你也一樣不喜歡當輸家一樣;

對於你的父母,你越不認同誰,你就會越像誰。你可以表明你的立場,但不要跟他/她開戰,否則你自己將來就會跟他/她一樣。

同時,一段婚姻,是繼續修還是離婚,關鍵是你是否從這段關係中學到了功課?你從對方身上學到了什麼?如果學到了,無論是繼續還是重新選擇,都是過自己的新生命。

 

本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