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禮佛、『進之宅』

 

 

B001.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零慾望的家」

 

進之宅,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B002.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在台南的鎮上,住著一名修行的師父,她出家、雲遊30年,離開寺院後,在這裡蓋了自己住的房子,名為:『進之宅』

200㎡的占地面積,室內只用到80㎡,剩下的120㎡分成了3個露天陽光庭院,師父在這裡打坐、念佛,她過去總思索著「何處修行?」

最後在自己家中,找到修行的意義。

 

B003.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建築師林柏陽運用低調的清水混凝土板,建構了一處充滿光影的修行境地,日光變換,印照在空間裡,使整棟房子充滿了生命力,還獲得2018年台灣住宅建築首獎。

 

B004.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進之宅』,地點在台南的白河,周圍比較偏鄉下,許多田地、草木自然生長,於是房子在設計時,思考了很多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B005.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光,是進之宅里很重要的元素,讓這棟房子就像個光的容器。

一名修行者,她出家30年,不只在台灣修行,還到過加拿大、印度、泰國、緬甸等地流浪修行,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琢磨著「修行」的意義:

何謂修行?何處修行?直到離開寺院,她決定為自己造一棟房子,實踐「無處不修行」的理念。

 

B006.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在預算有限的情形下,設計者思考如何減少空間裡不必要的設計,房子裡沒有空調、電視、沙發等,也沒有過多的裝飾,而是用盆栽、樹、光影,賦予室內生命力,建材則選用玻璃和回收模板,讓建築本身回歸最自然純樸的樣貌。

 

B007.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師父這塊地約200㎡,若以傳統的三房兩廳建造,會形成狹長且封閉的空間,日照也會進不來,導致室內昏暗,於是設計師把三房兩廳改為「三院兩進」,120㎡做戶外和半戶外的空間,80㎡是室內。

 

B008.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三院就是前院、中院、後院,兩進指的是入口來到玄關,進到中院的樹之後,再進到室內,設計師把建築打通,讓空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也沒有門的區隔。

 

B009.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房子的外牆,設計師用回收模版作出粗糙的紋理,門口的前院放了一張長凳,進門以後是道L型牆面,牆上使用了空心磚,讓室外的綠色田野可以進到屋內,也增加了空氣流通,連結室內和室外。

 

B010.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11.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玄關的房頂,和L型牆面間,脫開了20公分的一條縫,所以日照在這20公分中,形成一道光線。

 

B012.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13.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順著走廊進到中院,裡面的松樹是師父特別挑選,象徵堅毅、常青,同時它也是整棟建築物的中心點,設計師將建築設計為玻璃曲面,來包圍這個圓心,讓陽光可以大面積的照進室內。

 

B014.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順著樓梯往上可以到達頂層,俯瞰周圍的綠地,也可以在這裡晾衣服。

 

B015.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16.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進到室內,第一個空間是佛堂,簡單擺了一張木桌供著佛像,對應的天花板開了天窗,光線會隨著一天的時間變換,以不同的角度呈現在牆上、供桌上、佛像上,比如說在11點或者下午的1點鐘,陽光照進來,這裡就像是一座光之佛堂,師父平時會在這裡禮佛、讀經。

 

B017.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18.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穿過弧形的廊道,會通往起居室,這邊的廊道壓縮了室內空間,但設計者用落地的曲面玻璃,模糊室內和室外的界限。

同時這個曲面切割,也會讓光線照進屋裡時,是一個圓形的光面,早上的時候正好會照在廊道的這尊佛像上。

 

B019.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起居室里沒有沙發、電視,設計者希望這裡的物質可以降到最低,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物質的,所以設計一個下沉45公分的方形凹洞,鋪上榻榻米作為座椅。

 

B020.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對應上去的天花板,則做出一扇方形天窗,等於你坐在凹洞裡抬頭,就能看到天空,是一個連接天地的概念,設計者試圖讓天窗的窗框消失,就好像沒有玻璃一樣,天氣好的時候,會有白雲飄過、小鳥飛過,如詩如畫。

 

B021.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22.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設計者儘量不去切割室內空間和牆面,設計門的時候,我用的是和天花板等高的木製拉門,它跟整個牆面是等高的,視覺上會更有延伸感,從起居室連接的下一個空間,就是師父的臥室。

 

B023.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B024.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這裡是師父很長時間待的空間,設計非常簡單,一張床、一套桌椅和衣櫥,臥室的室內只有兩米寬,但在裡面不會感覺到窄小,因為臥室的牆面連接後院。

 

B025.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用落地窗做區隔,所以整體視覺很開闊,感覺房間裡有個半圓形的院落,躺在床上時,就能看見天空、看見月光,連結到另一個世界。

 

B026.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後院的弧形牆,設計者做了很多種嘗試,如果設計成方方正正的直角,會給人有框架的壓迫感,做成弧形,會形成一個迴圈,望向天空的角度也會很柔和。

設計者在曲面牆上開了幾個小方口,一方面空氣可以流通,光線也會呈現有趣的變化,同時又能巧妙的遮擋外圍鄰居的住宅,讓這個小空間有隱密性。

 

B027.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這棟房子基本上沒有一根所謂的樑柱,每一道牆,都是支撐建築的結構,所以每一道牆都很重要,不會有一面沒必要的裝飾牆或是隔間牆。

 

B028.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建材使用的混凝土,是原始的建材,我們沒有另外粉刷或是貼磁磚,於是我們利用混凝土的特性,做出牆面紋理的區隔。

像是外牆用回收模板,就會有粗糙紋理,室內牆面我們用新的混凝土板,就會比較細緻,而裡頭的條狀木材結構,本身在牆面就能做出線條,同時也會因為吸水率的不同,產生顏色深淺。

 

B029.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設計師保留的鐵釘的痕跡,這樣日照進來時,鐵釘產生的影子,也會讓牆面出現深刻、有趣、有序的變化。

 

B030.jp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相信好的建築,人進來以後是會有感知的,師父蓋這棟房子之前,已經在心裡琢磨十年,她最重要的訴求就是低調,不管是顏色上的低調,還是形體上的低調,設計者希望師父可以在這個小世界裡,感受到天空、感受到大地的力量。

 

 

師父住進來之後,最喜歡中院和臥房吧,在這兩個地方可以很安靜的修行,又能感受到鳥叫、陽光、夕陽的變化,她走遍世界,如今在這個房子裡,她不一定要去山上、不一定要去海邊,都能有所感知,或許也達到某種情境上的修行吧。

 

WeChat 圖片_20191201212618.gif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林柏陽 圖:衍境建築師事務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O026.png - 2019年冬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