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靜有各種各樣的。心中無所欲,無喜無悲無憂無憤,對人世間的一切都看透和識破,唯有冷漠,這是一種靜;

有過愛,有過恨,有過迷惘,有過領悟,有過一呼百應的呐喊,有過悄無聲息的呼喚,然而卻守口如瓶,只是平淡地冷眼看世界,這也是一種靜;

飽經滄桑和憂患,閱盡人間百態,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也是一種靜。

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是東方智慧之一。古人對此多有經典闡述。諸葛亮在給他兒子的信中這樣說:「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麼發人深省。

 

G001.png - 2020年冬 日誌用相簿
 

:網絡

 

「寧靜至遠」,是怎樣的「遠」?這個「遠」字中,可以包含正直、善良,可以淡泊、可以超脫,可以修煉得道、可以出人頭地,可以風光、可以耀眼,也可以是空虛、圓滑的一種託詞。「遠」,本來就是難以企及的事。

可以想像,在浮躁的心境裡,人,是不會產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不會擺脫世俗的束縛而遠走高飛。浮躁,像流感一樣傳播,瀰漫於各個領域,侵蝕著我們的肌體。朝令夕改,急於求成,好大喜功,這幾個字本身就帶有貶義。

當然,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也許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膨脹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流,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洞的。

一般說來動易靜難。一個人想動一下,易如反掌,想靜下來,恐怕有點難,想養一點靜氣,難乎其難。難怪古人把靜當作一種至美的境地來大肆渲染了。王維《山居秋暝》中這樣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幅靜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宛如世外桃源。當白居易離開京城繁華之地,去尋找那方理想中的清靜之地時,寫下了『獨到山下宿,靜向月中行。何處水邊碓,夜舂雲母聲』的千古佳句。

 

G002.png - 2020年冬 日誌用相簿

:網絡

 

其實,對活著的生命而言,絕對的靜是不存在的,靜本身,也常常是一種思想和情緒的流露,是心靈的另一種形式的回音。

有的人以靜掩飾靈魂的空虛。

有的人以靜敘述困惑和茫然。

有的人以靜表達內心的憤怒和憂傷。

……

靜總是暫時的。就像掛在古塔簷角下的銅鈴,無風時它們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裝飾物,一旦起風,它們便奏出奇妙的樂音,似乎是訴說遙遠悠長的古老故事。那些真誠睿智的心聲,不會隨世間塵土散失,它們會長久地在人心的海洋中引起共鳴。

靜,是一片愛意,一種堅毅,一種超然。

 

插圖07.gif - 2020年冬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6.png - 2020年冬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