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廢除春節運動
年年有風 風吹年年 慢慢及漫漫-
朝朝辭暮 爾爾辭晚 碎碎念安安-
歲歲落暮 暮墜輪輪 暮暮即慕慕-
寒風漸起 起風漸寒 瀟瀟亦蕭蕭-
思思念念 新新相忘 新新同馨馨-
日日升日 日落日日 舊舊依久久-
誰敢在中國封殺華人傳統節日「春節」?侵略者?還是漢奸?
答案出人意料:中華民國政府!
這段鮮為人知的秘辛,要從1912年1月1日說起。
這一天,民國成立。當時學術界和政界學習西方的熱情高漲,所以一切都照搬西方的模式,就連風俗習慣,都向西方學習。
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由於改朝換代一直有確定曆法的傳統,表示與上一朝代劃清界限,孫中山上任後就宣佈中國廢除陰曆(舊曆),而採用陽曆(西曆)與世界接軌,用民國紀年。
孫中山改行西曆對傳統節日產生了諸多問題,民間同時流行了兩種曆法——陰曆和陽曆,使得新舊節日多達數十個,大家對此多有怨言。
當局下令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西曆);將春節改在1月1日,春節和元旦一起過;農曆春節那一天,所有人都不放假,該上課上課,該上班上班。
▲日本明治改曆
改了以後月份少了,可以少發公務員工資
為此,1912、1913年南方部分省份的舊曆新年都過得「異常落寞」。但是在北方,官員對這條政令是睜隻眼閉隻眼。
民國二年,袁世凱當總統(1913年),時任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呈上四時節假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這是「春節」第一次被提出。
河南人袁世凱看罷報告,說:「自家上千年的傳統,祖宗的曆法,怎可因西方的喜好,而廢除之?」
於是大筆一揮,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1914年起開始實施。
緊接著,1914年春節,各地被壓抑了兩年的過年傳統大爆發。連袁世凱也大張旗鼓地過了年,他還派了人去給老領導拜年。
只不過,這次拜年舉動又把春節傳統,按了「休克」鍵。
因為這個老領導,便是溥儀。
按理說,溥儀過年沒什麼不妥,但袁世凱來拜年,讓革命人士不安了起來。袁世凱莫不是假借「春節」之名復辟?
袁世凱後來復辟帝制而臭名昭著,「春節」就被反袁人士一同反對了。1924年,孫中山就提出了廢除「春節」的建議。
這之後,圍繞著過不過春節,袁世凱和革命人士展開「拉鋸戰」。過年,還是不過年,然而時值北伐戰爭在即,這一建議也就不了了之。
伴隨著洪憲皇帝袁世凱的「駕崩」,帝制徹底土崩瓦解,春節又再次被認為封建餘孽被封禁。
廣東的報刊痛斥春節是封建迷信的醬缸,提出推行陽曆才是與世界接軌。但這紙禁令,仍是管南不管北,直至1928年東北易幟。
到了1928年,國民黨擊敗北洋政府,蔣介石以南京國民政府的名義發佈宣言,宣告完成統一大業。「統一」完成後,蔣介石主導的國民政府更加堅定地推行「國曆」(陽曆)。當年12月8日,國民黨又提出 「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西曆,同時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煙花爆竹、互相拜年等一切過年的民俗活動。這實際上就是要徹底取消春節這傳統節日。
不僅禁止一切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為了深入貫徹「禁過舊年」的最高指示,國民政府不但取消春節假期,還不允許商店關門,要求正常營業;如發現按照舊曆年節放假的學校、單位負責人,就進行嚴厲制裁;那些關門回家過年的商人一經被查到也要受到懲罰,甚至在街上為人寫春聯糊口的落魄文人也受到了查處。
蔣介石堅決要取消春節,因為他認為此舉有利於革命。由於民國政府已經成立多年,但民間習俗的舊習慣難以打破,舊文化不破百姓精神不容易革新,遂要輔以行政高壓及大規模宣傳才能轉變千年來的民間舊俗。
上海警察局也發佈了舊曆年管理辦法:一、禁止燃放爆竹;二、禁賣春聯;三、沒收郵遞廢曆新年賀年片相互拜年;四、不准各報刊刊載慶祝廢曆新年之廣告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管理辦法」都刊發於舊曆大年初一,百姓該置辦的年貨早已置辦,煙花爆竹也已經放完,頗有些馬後炮的味道。
官方文書這麼寫道:
為實行國曆(即陽曆)之際,正宜努力廢除舊曆,凡各種積習,尤宜剷除,警署注意及此,故各警對於沿街賭博,一律極力驅散。
官方報刊是這麼寫的:
如發現有販賣門神紙花等,便賞他一個撕之大吉;如果有玩龍燈獅子的,便請他嘗嘗鐵窗風味;至於喊拜年、喊恭喜發財的,我們即目他為反黨口號,硬指他為不奉民國正朔的反動派。
甚至連各地書店,也被禁止印刷發行舊曆書,商家帳目契約不用陽曆,則無法律效力。
為了敦促民眾遵守這項法令,在傳統春節這一天,國民政府派專人在街頭巡查。但凡發現有賣年貨、掛曆等商品的,一律沒收,人則抓入監獄。
一些老百姓,在家中供財神,財神和貢品都被收走;偷著煮餃子慶祝的,也在這一天被請到監獄喝茶。
有個叫柴志和的國民黨官員,就因為跟人說了句「恭喜發財」,就被拉到孫中山雕像前罰站。
在杭州,元宵舞龍燈一直是多年盛舉,也一度被禁止。就連各地端午龍舟競渡,也屢遭打壓。
儘管如此,也難以讓人們打消過春節的心思,一些農村地區依舊放鞭炮慶賀。有人為此寫了幅對聯進行諷刺: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國民政府最終敗給了傳統,在春節巨大的感召力面前,國民政府認慫了,到了1934年,已經對自己頒佈的政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1934年的春節,魯迅如此記錄上海的舊曆春節:「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可見,魯迅先生也是維護春節的,畢竟,過年不只是吃喝,更是整個民族的儀式。
國民黨要員陳立夫也提出:惡俗應當廢除,善良的風俗則應予保留,比如中國過陰曆年,應當保留。這是民族的根,文化的根,不可廢除!
而伴隨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精神寄託,受到國民政府和民間的共同推崇。
春節重新凝聚家庭、凝聚社會,也凝聚國家。春節從被「封殺」的「陋習」,成為了抗擊日本的共同圖騰。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