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少的不是年味,而是儀式
~~先學審美,再談生活
對於新年的快樂回憶,彷彿總定格在過去:穿新衣、辦年貨、貼春聯、放鞭炮……與今時相比,這些活動雖平凡樸實,但卻充滿濃濃的年味。我們總抱怨現在年味淡了,或許正是少了一些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生活便只算是生存。年復一年,日子總是瑣碎平常,若不能莊重的去對待,你又如何奢望生活變成夢想中的模樣。沒有儀式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持續不斷地苟且。
掃屋舍
古時去「塵」有去「陳」之意,
除陳布新,送往迎來,
以一室清雅風貌,
迎一年歡騰氣象。
設清供
以清雅之物為供,
將美好祝願奉予天地,
窈窕花木,投插之間,
盡是對生活的熱情。
圖:彰化書法大師周益進先生墨寶
書春聯
取紙磨墨,自書春聯,
寫成之後,或貼或掛,
吉祥滿室,福願隨人。
行茶酒
邀朋喚友,果食滿桌,茶湯頻注,
珍饈美饌無多,淡泊滋味悠長。
《先學審美,再談生活》
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莊子《繕性》
世界上有一種「隱形窮人」,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
沒有恰當審美的人,生活剝露出最務實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生活也越來越單調、越來越無趣。
有一次,作家蔣勳和一名世界500強公司的總裁,去希臘看阿波羅神殿遺跡。
汽車翻山越嶺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了目的地,這位總裁看到荒涼的山頭,一臉吃驚地說: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難道就是來看這幾根柱子?
蔣勳解釋說:老闆,一路上,你都在跟我談論品牌價值。
什麼是品牌?「香奈兒」是品牌,「阿瑪尼」是品牌。而這幾根柱子,就是叫做『希臘文化』的品牌。
所有受希臘文化影響的西方國家,不論美國、英國,他們國會大廈的柱子,全都要按照這根柱子的樣式來建。
然而這番說辭,並沒能說服這位務實的生意人,他仍覺得:走了幾小時山路,太不划算了。
蔣勳也就笑笑不再解釋了。
人慾有五,食慾、色慾、知慾、德慾、美慾。
可見,趨向美好的物品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質的一部分。一個懂得審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
只要你對周圍的事物,還有知覺、還有看法,就一定會形成你的審美觀。審美,與我們終日所處的環境,使用的物品,大有關聯。
一個人不懂審美,可以容忍房間雜亂無章,用品粗俗不堪;一個社會都不懂審美,就可以容忍街道的髒亂差,整個城市也不會使人嚮往。
一個缺少美的世界,是黯淡無光的;一個不懂審美的人,生命是貧乏的。
清代女詞人郭六芳《舟還長沙》:
儂家家住雨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
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
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中,從來都不缺少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失去了對美的感知力,意識不到自己身在畫圖中。
誠然,像那位老闆一樣,務實沒什麼可以指摘的,但是如果過於務實,人就失去了作為人才有的,最為高貴的品格~~人性。
而發現美的能力,正是「人性」重要的組成。
在善於發現美的人眼裡,斑駁的牆壁、早春的嫩芽、青澀的蘋果、剛沏的新茶、振翼的鳴蟲、簡單的豆漿油條、孩子的塗鴉、爸媽的家常菜、愛侶的汗手、孩子的笑聲……全都是美的。
於是,生活不再是苟且或重荷,而是一種令人羡慕的體驗。
蘇東坡在《赤壁賦》中寫道: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沒有審美,你的生活將失去色彩,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都與你無關。唯有懂得審美,才能外感造化,別構靈奇,使有限的人生,得到無限的延展。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