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虎丘塔
秋天是金色的季節,昔日我常往天平山、靈巖山、穹窿山、虎丘斜塔賞紅楓,當時登山賞景者不多,門票才幾塊錢人民幣,現在天平山門票30元,虎丘斜塔門票60元人民幣,不管門票金額隨通膨漲了許多之外,各省市遊客還是綿延不絕。
『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這句是蘇東坡為蘇州代言的千古廣告詞,事實上,這句話是被簡略了。
虎丘不僅有寺包山的特色,還是四方文人雅士的聚會之處,晉代顧愷之贊虎丘為『含真藏古』之地,南朝顧野王留有『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的讚歎。
當年蘇東坡一方面流連於虎丘風采,一方面忘不了對長官好友閭邱(複姓)的懷念。當時蘇東坡曾因文字獄被貶到黃州,時任太守閭邱孝終,蘇州文人,多方禮遇蘇東坡,兩人因詩書茶酒因緣相投,引為好友,嗣後閭邱辭官返蘇州,小隱巷內,居民以他的姓氏取名「閭邱坊巷」,蘇東坡感念閭邱的情誼,曾寫下:「嶺南大守閭邱公顯,致仕居姑蘇,東坡每過必流連,嘗言『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邱,乃二欠事』,其重之如此。」換言之,蘇東坡每到蘇州,若不遊覽虎丘,也不拜訪長官好友閭邱,乃是兩件極虧欠的事情。這個典故,不知何故變成了『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蘇東坡反而搖身變為蘇州旅遊代言人,至於蘇東坡念茲在茲溫馨友誼的情懷,卻早已淡淡地消失在小巷內,這才真的是「乃憾事也」。
雖然我多次造訪過「虎丘斜塔」,如今再踏入蘇州,若不重溫虎丘舊地,似乎也是「憾事也」,大約2002年曾與從台北到此遊覽的英昌表哥嫂相約到虎丘會面,當時我就坐在往斜塔石階上等候兄嫂倆,此行再度踏上石階,不自覺又懷念起往事,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真只能回味。
虎丘斷梁殿,是虎丘的二山門,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上面的主樑是斷的,脊桁為兩段圓木相接而成,故俗稱「斷梁殿」。虎丘山寺建在山裡,是深山藏古寺的格局,而山門建在山前,形成山藏寺,寺包山,山寺合一的模式,在中國古刹中是一特例,遊山即為訪寺,建築與山體渾然天成。
「試劍石」,巨石中裂如劍截。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召來了干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闔閭為了試其劍的鋒利,對著這塊石頭手起劍落,就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這就是有關試劍石的傳說。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火山噴出岩的凝灰岩,久經風化,沿著裂隙形成這樣一條大縫,酷似劍劈。
虎丘斜塔。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3度59分
2000年,我到虎丘斜塔前所攝
虎丘,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號稱是『吳中第一山』,也是「吳中第一名勝」,而矗立山巔的「虎丘斜塔」與深不可測的「劍池」是最引人入勝的景色,前者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後者因神祕至今而令人好奇。
整個園區不算大氣,但是小而美,精緻典雅,山間青松鬱鬱蔥蔥,銀杏葉與楓樹交叉著滿山五顏六色,惱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後山植被茂盛,綠意盎然,虎丘山高僅34.3米,無論從往哪個方位都凸顯虎丘斜塔的塔相莊嚴,借山光塔影更是氣象萬千。
虎丘斜塔,建於五代後周(公元959年),完成於北宋(公元961年),至今也已1057年,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形體為八角形,共七層,高度47.7米,明代進行補修時,發現塔身往東北向傾斜,因此將七層的重心修補南移,整修至今七層頂可見現代式的再補強痕跡,說此斜而不倒的斜塔,它的塔頂偏離中心2.34米,最大傾角3度59分,是世界第二斜塔。
千古之謎:劍池。這池宛如一把平鋪的劍。
劍池上方的雙井橋上,往下拍攝劍池。
『虎丘劍池』四個剛勁有力的紅色大字,文字介紹為唐顏真卿之子所書,後因風吹雨打,歲月剝蝕,『虎』字中斷,現在的『虎丘』兩字是明代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重勒,所以就有了『假虎丘,真劍池』之說。
『風壑雲泉』,傳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上為雙井橋,左壁為『劍池』字樣。
劍池。(此圖來源:網絡)
千古之謎的『劍池』,依據古籍所記,『闔廬塚,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因此自古即有傳統說法,指闔閭葬於劍池,以銅劍陪葬,因而得名。史記與當代均有記載說在抽乾劍池水後即可見墓葬入口;惟另有一說,闔閭即使葬在虎丘附近,皆與「劍池」無關云。總之,我不在意「劍池」狹窄,兩側峭壁,池暗生寒氣所留下的神祕謎團,我在意的是雕刻在岩石上各大書法家所揮灑的俊俏字體,「別有洞天」洞門旁刻有渾厚『虎丘劍池』四字行楷,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之子顏頵所書(虎字中段為明代萬曆年間重刻),左壁上的篆體『劍池』紅色二字,傳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劍池右壁上刻有灑脫之『風壑雲泉』,傳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這四大字已將虎丘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側耳可聽到風聲,舉目可觀賞岩石,抬頭可觀雲天,低首可賞流泉,頗讓人流連忘返矣。
劍池: 錄影片
石壁上所刻著的文字,『生公講台』,『千人坐』等字樣。
2000年站立於千人石平台上所攝
『千人石』平台上果真塞了不少遊客
古籍記載,『虎丘澗側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謂之千人石』,有一說,東晉南朝高僧竺道生曾雲遊到虎丘講經說法,有千人列坐聽經,取名「千人石」。據聞太守不准信徒前來聽經,生公乃聚石為聽徒,繼續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百鳥停鳴聆聽,雖時值嚴冬,白蓮池中千葉白蓮一齊開放吐香,此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之典故。另有一傳說,吳王闔閭葬後,夫差深恐工匠洩漏秘密,將工匠千人滅口於此,每逢下雨,還能看到石縫滲出暗血色,似乎是冤魂千年來向遊人訴說怨情,故曰『千人石』。現代科學說法是酸性硫紋岩中含有大量鐵質,經雨水沖刷出來就成淡紅色。
就只是一塊大岩石,千年來卻平添不少古老傳說,更加引人一探究竟,劍池旁邊的「二仙亭」,又是傳說中曾是呂洞賓與陳搏到此相遇對弈之處,顯然虎丘也是神仙之人喜歡到此行腳之地,我特別留意到的是亭裡的對聯,『夢裡說夢原非夢,元裡求元便是元』。(元讀玄,「元」字替代「玄」字,以此避諱當年清代康熙帝之名諱)。
聖嚴法師曾開示「諸佛無夢」,夢如空花水月,對眾生來說,作夢不知是夢,眾妙之妙,無論如何變化都不離其相。
唐代陸羽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築一石井,用井水來煮茶,並將其評為「天下第五泉」,蘇州人稱為「陸羽井」,後來虎丘泉水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劉伯芻評為「天下第三泉」,於是虎丘石井泉即以「天下第三泉」名立於世。
2000年拍攝於第三泉前。
由清狀元洪鈞倡議建設的「擁翠山莊」,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依山而築,是江南園林中少數臺地園之一,其利用山體地形起伏變化,營造亭台軒榭,佈局靈活,巧於因借,融園景于山景之中。
虎丘也有不少紅葉與銀杏交錯。
四百多年前,明代袁宏道曾寫下虎丘記,『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清代『清嘉錄』載『元宵燈會時,蘇州市民齊聚虎丘,張燈結綵的燈船遊弋於虎丘山塘河』,可顯見古時候的虎丘已經是遊覽名勝,如今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成了蘇州的獨特標誌,套上蘇州的行銷廣告詞,『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其真實不虛,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