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裡的『侘寂』到底有多美?

 

 

侘寂((わびさび)

日語羅馬音:Wabi-sabi),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

它是從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別是無常。

侘寂的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簡單,經濟,低調,親密和展現自然的完整性。

 

w1.png

倫納德·科倫《Wabi-Sabifor ArtistsDesignersPoets&Philosophers》封面

 

(:ㄔㄚˋ)Wabi-sabi,這個聽起來像Wasabi的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它,日本人也很難具體描述它,但它標誌著一種日本文化特徵,其美學價值如同古希臘完美主義在歐洲的美學價值。

 

Wabi-Sabi的涵義

Wabi-Sabi有其自身的神秘感,它描述了一種殘缺之美,從日文直譯過來就是侘(wabi)寂(sabi)。曾有人這樣解釋道:它是沐浴在時間光澤下,簡潔安靜中的質樸的美。人們總是喜歡這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淡然的、安靜的氛圍。

 

w2.png

一組碗筷

 

《陰翳禮贊》作為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隨筆,它提及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文中有反復提到粗糙原質的事物,在「暗」的物理和文化環境下,天然的損耗會衍生出一種靜謐、注重本心的美——美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

 

 

w3.png

 

倫納德·科倫(Leonard Koren)在自己研究Wabi-Sabi的書中也總結過:它們被削減到本質,卻沒有失去自己的韻味;它們保持了純淨,但沒有被剝奪生命力。但這些形容都只給予了我們一個模糊的描述,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標準答案。

 

 w4.png

 

   讓我們來看看在侘寂之外,日本美學之中的另外兩個詞:幽玄和物哀。如果從出現時間來講,「物哀」是出現時間最早的(平安時代),接著才是中世的「幽玄」和近世的「侘寂」。

 

 

w5.png

質樸的碗具

 

「物哀」的著力點在於「情」,可以是相關生活、自然甚至人生的話題,和我們的「觸景生情」有著相似的情感,但並不強調於個人。而「幽玄」則是傾向於精神的內在,代表著深邃、優雅的美。它相較於「侘寂」,更帶有『禪』的空寂。

 

w6.png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這樣,我們在此可以進一步理解,「侘寂」這個詞更針對於不完整的事物,強調於光陰流逝而帶來的滄穆與寂寥。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它也是積極的,崇尚無形之美的殘缺與不對稱。在以下文章中,我們會從幾個相關事物的方向來看待「侘寂」。

 

 

w7.png

枯葉攝影

 

 枯山水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日本景觀中存在的「侘寂」。提起日本景觀,我們一定會想到其獨有的「枯山水」。它既是日本式園林中的一個種類,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

日本人把佛教、禪宗的自律苦行精神與中土北宋的山水畫意境相結合,融入了當代景觀之中。

 

w8.png

范寬《溪山獨釣圖》,32.4×85.9cm,北宋

 

「枯山水」是一種「無池無水」的庭院景觀,它產生的原因是京都的缺水地貌。這一缺憾的特徵仿佛印證了「侘寂」這個詞——殘缺之美。他們聰明地想到用砂石來代替「水」,輔以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我們時常會看到沙子的表面有紋路,這是用來表現水的流動的做法。

 

w9.png

枯山水造園手法

 

但「枯山水」在其它地區較難實現,因為在施工技藝上達不到日本的講究。日本對枯山水工藝的要求極高高,並在後期每年都需要花精力重新維護。同樣的工作,一些地方可能三天就完成了,但在日本要花上幾個月——他們精心打磨每一粒石子。看過日本工匠的實踐的人,沒有一個不給出「細緻」二字的評價。

 

w10.png

日本玉堂美術館枯山水庭院

 

我們可以看出造景師是一份需要很長時間研習和靜心的職業。當代有名的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要屬枡野俊明,不僅是多摩美術大學環境學科教授、日本造園設計事務所總設計師,也是日本禪僧大師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

 

w11.png

枡野俊明在庭院內坐禪

 

他認為景觀創作是一種個人內心世界的表達,所有枯燥而反復的修行和研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們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表達內心的禪意。他會把自己置身於不同空間,完成「作庭」這件對他來說精神性很高的設計事件。

 

w12.png

枡野俊明親自打造庭院枯山水過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砂一極樂,一念一清淨」

 

長時間的打磨與付出終究是值得的,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自然、清新的氣息,感受到其中濃濃的禪意。位於日本京都,始建於寶德二年(西元1450年)的龍安寺就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面對其中靜謐的枯山水,你可以進行任何冥想。

 

w13.png

龍安寺院內枯山水,日本京都

 

茶道 

「侘寂」在茶道裡的意義是積極的,代表著樸素、自然。14世紀開始,宗師千利休就將Wabi-Sabi融入了茶道。他主張使用小而樸素的茶室,並用簡潔質樸的竹制茶具或是日常物品代替來自中國的華貴器具。

 

w14.png

日本國寶級茶室待庵

 

w15.jpg

 

你們可能還聽說過「侘寂之茶」和「侘寂茶人」這樣的名詞,分別指的是清淡卻高質的茶和「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者也」之人(《山上宗二記》中如是記載)、「貧乏茶人」。

 

w16.png

影片《尋找千利休》影像靜幀

 

w17.jpg

 

侍奉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任君主的千利休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對茶道的貢獻和影響已經不能簡單用語言來概括。他把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畫、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禮儀、縫紉等文化體系都融合在了茶道裡,並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

 

w18.png

影片《尋找千利休》海報

 

千利休是茶道界的傳奇,我們能從其身上嗅到一種超脫的孤冷,但他最後的結局是被下令切腹自盡。一代大師對後世的影響和消亡是否本身就具有「侘寂」之感呢?

 

w19.png

千利休

 

在岡倉天心的《茶之書》中提到:茶道存在著對「殘缺」的推崇。日本的茶道就是如此,他們追求精神上的「一心」,成就某種可能上的完美,而對於自己的生命卻宣導不完美,尊重生命中的缺陷。

 

w20.png

日本茶道器具

 

不容置疑的是,他身上會自然流露出侍茶的美感,並已經上升到了一種真正哲學之美感。其製作的一柄茶勺,也會被認作是精神力量的感知和延續。這可能就是侘寂之美的力量吧。

 

w21.png

影片《尋找千利休》影像靜幀

 

時裝 

「侘寂」可以說是紮根在每一個日本人心裡,影響於各個行業。在服裝設計行業裡,你依舊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這裡,它所代表的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概念。

 

w22.png

山本耀司

 

大名鼎鼎的山本耀司就是「侘寂」的貫徹者,多年的裁縫經歷讓他深切地知道如何使產品具有品質感,並著力於從服裝本身的結構做出突破。每一個剪裁和開口都是其用心設計的表現。

 

w23.png

2018年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巴黎時裝周春夏季

 

他推崇展現布料最原始的狀態,表現事物本身的質感,設計剪裁過程中出現的線頭或是未完成的縫線,都可以變成其設計的一部分。

 

w24.png

2018年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巴黎時裝周春夏季

 

而另一位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卻通過不一樣的手法來表現她同樣崇尚的「侘寂」。對於「未完成」這個概念在西裝上的運用,她和山本耀司的做法完全不同。她也是第二個在大都會博物館辦展的在世服裝設計師。

 

w25.png

川久保玲

 

山本耀司在設計之時,會把西裝的裡襯外露,並與昂貴的羊毛西裝面料形成工藝上的對比,最後通過手工縫製完成。川久保玲則是會突出皺起來的老舊效果,將羊毛料洗縮,不造成面料毛邊的損失。

 

w26.png

 

在此之前,你是不是總認為「侘寂」是一種古樸、靜謐、低調的氛圍,可曾想過這些先鋒設計師們,也是它的實行者?

「異形」是川久保玲作品中的重要特徵之一,她將女性形態分解,但這並不和「侘寂」本身矛盾。

 

w27.png

 

以此看來,不同的人對「侘寂」有著不同的理解。另外,也還能從很多事物身上看到不同的表達,例如花藝、原研哉的平面設計等等。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值得不斷深入理解和挖掘。

 

插圖02.gif

 

 

來源:網絡 / 裘純純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WeChat 圖片_20221123102019.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漫步雲端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